王勇,扬州大学艺术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与西藏拉萨师范学校首批研究生支教队志愿者。2005年4月初入藏,至2005年12月返校。在拉萨师范学校支教233天。一、 多年前的梦想和...
人物点击:王勇,扬州大学艺术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与西藏拉萨师范学校首批研究生支教队志愿者。2005年4月初入藏,至2005年12月返校。在拉萨师范学校支教233天。
一、 多年前的梦想和期望
第一眼看见王勇,亲切的笑容和满脸的率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得出他就是月前还在海拔3700米 高的藏北高原上支教的志愿者。当记者问起王勇去西藏支教的原因时,他淡淡地笑了笑回答说:“抱着我多年前的一个想法和期望,我觉得能够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挥洒青春是我的光荣,我的幸福!而且,就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去领略不同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为着这个梦想,王勇一直在努力,希望在年轻时能赴藏支教,奉献青春。2005年3月,当他得知学校与西藏拉萨师范学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准备组织在籍研究生赴西藏支教的通知后。他激动了!他说:“人在成长过程中就得抓住那么关键的几次机遇。”学院开动员会的下午,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丝毫的阻力。更多的是导师、家长和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来自女朋友的理解和鼓励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据了解,扬大首次选拔3―5名全日制在籍硕士研究生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这批研究生赴藏支教队是扬州大学赴拉萨师范学校首批对口支援队。支教队员是从课程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中选拔4名组成的。而王勇攻读的正是课程教学论。在经过志愿申请、报告签字、学院审核、研究生处确定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援藏教师。
经过20多天各方面的充分准备,4月11日 ,学校举行欢送会后,扬大研究生支教队出发了。那天正巧是王勇26岁生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能以这样壮美的行程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意义可比游迪斯尼乐园,穿李宁运动装,吃比萨大餐。”于是,四名带着美好和新奇神情的青年人走进了这个深藏在高原上的学校。
二、初识西藏的使命感
4月12日 ,支教队抵达拉萨机场。在盘旋陡峭的公路上颠簸了数个小时后,支教者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藏拉萨师范学校。拉萨市师范学校拉萨地区一所中专院校,是江苏省教育厅的对口支援单位。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了援藏教师们另一番体验和感悟。对王勇来说,初到西藏立刻有一种高大雄奇的感觉。洁白的雪山、深绿的雅鲁藏布江和反射出的道道金光布达拉宫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晖下激动满怀,他不禁唱起了李娜的《走进西藏》,在接过拉萨师范领导献上圣洁的哈达时,青春的热血充溢周身,精神的疲劳和心理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人在高原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期,身处3700米 的高原上,支教者们最担心不能很快地适应气压的变化。好在支教者们身体上还没有太强烈的高原反应,可是头晕、胸闷、气喘甚至整宿整夜难以入眠都发生过。而王勇却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很亢奋。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出身的他很快就被这片神秘的土地吸引了:西藏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藏民的真诚淳朴、师生的融洽热情给他打开了另一个天地。这些为他的美术教学、课余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 “作为一名西藏支教者,来这里是一种使命!”
在青年志愿者们心里,“使命感”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王勇告诉记者:“能够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为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能够为汉藏民族交流融合做一点铺垫就足够了!” 一个月后,他们就能自如的进行教学,与当地藏民师生亲切交流了。
三、“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多年来,援藏人员流传一句话:只要进了藏,哪怕做不了什么事,也是做贡献。对志愿者们来说,支教的路走得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容易。尽管以前有过做老师的经历,但仍有一些特别的困难存在:如恶劣的生活条件,语言的障碍、性格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等等。 拉萨空气稀薄,尤其是冬天,严重缺氧可能导致心肺不可逆转的破坏,这对王勇是严峻的考验。此外,语言的沟通也是最大的问题,他只有慢慢的学,不断的练。藏族学生性格率真豪爽,和内地学生完全不同,可以说有点“野气”。学生们上课非常自由非常活泼,纪律性不强。这点上最让志愿者们折腾,有时王勇也会受点委屈受点气。但很快,他又把它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说这叫“入乡随俗。”
王勇给藏族学生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平面设计和基础美术的相关知识。在拉萨师范学校两个学期的教学,他发现这里的学生美术基础很薄弱,而且缺乏合适高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他将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作中,引导学生体验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不同风格特点,让学生在创作中领略汉藏美术的交融,受到了拉萨师范学校师生热烈欢迎和好评。他经常与藏族老师交流,强调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美术和现代美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艺术创作。当地学生笑咪咪地对他说:“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们领略到了许许多多以前没有欣赏过的东西,很好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由于当地的设备条件不太好,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受到不少束缚。尽管高原环境比较艰苦,志愿者们的支教活力丝毫不减。王勇常用“缺氧不缺激情”这句话来聊以自慰。平时他喜欢带着学生去各处写生,搞创作。他坚信: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西藏是一个极富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的神奇之地。在这里我们只是一个读者。在教与学的体验中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接近一年的支教生涯里,他设计校徽以及海报招贴,研究民族套色,苦思汉藏字体的艺术结合等。假期里,充满青春活力的他还游览西藏的布达拉宫,瞻仰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踏足亚东边境,横穿珠峰大本营……为了完成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他特地利用整个暑假走访了30多所学校进行中小学基础美术调查研究。
四、阳光路上的收获
11月19日 ,当其他志愿者安全回到扬大时,王勇还在高原上指导学生们做最后的写生,总结自己两个学期以来的一些创作,为硕士论文整理资料……十天后,他按照学校的计划期限回到了扬州大学,带着充实和满足,圆满结束了自己的支教任务。 当记者问起他最大的收获时,他转述了朋友送给他的一句话:“你是选择用一生的时间去过同一种生活,还是选择用一生的时间去感受不同的人生。”他选择了后者,而且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采访结束时,王勇用一句话概括了支教以来最大的收获:生活是多方面的,人也应该有多方面的感受和经历。援藏之行使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在神奇而充满希望的西藏,王勇乐观、勤勉地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证着他不悔的青春。他深情的说:我爱拉萨,我爱西藏!这里有我的艺术追求,更有我真实的青春色彩,阳光路上,一切都走得那么美好……
一、 多年前的梦想和期望
第一眼看见王勇,亲切的笑容和满脸的率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得出他就是月前还在海拔
据了解,扬大首次选拔3―5名全日制在籍硕士研究生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这批研究生赴藏支教队是扬州大学赴拉萨师范学校首批对口支援队。支教队员是从课程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中选拔4名组成的。而王勇攻读的正是课程教学论。在经过志愿申请、报告签字、学院审核、研究生处确定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援藏教师。
经过20多天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二、初识西藏的使命感
人在高原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期,身处
在青年志愿者们心里,“使命感”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王勇告诉记者:“能够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为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能够为汉藏民族交流融合做一点铺垫就足够了!” 一个月后,他们就能自如的进行教学,与当地藏民师生亲切交流了。
三、“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多年来,援藏人员流传一句话:只要进了藏,哪怕做不了什么事,也是做贡献。对志愿者们来说,支教的路走得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容易。尽管以前有过做老师的经历,但仍有一些特别的困难存在:如恶劣的生活条件,语言的障碍、性格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等等。
王勇给藏族学生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平面设计和基础美术的相关知识。在拉萨师范学校两个学期的教学,他发现这里的学生美术基础很薄弱,而且缺乏合适高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他将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作中,引导学生体验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不同风格特点,让学生在创作中领略汉藏美术的交融,受到了拉萨师范学校师生热烈欢迎和好评。他经常与藏族老师交流,强调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美术和现代美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艺术创作。当地学生笑咪咪地对他说:“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们领略到了许许多多以前没有欣赏过的东西,很好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由于当地的设备条件不太好,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受到不少束缚。尽管高原环境比较艰苦,志愿者们的支教活力丝毫不减。王勇常用“缺氧不缺激情”这句话来聊以自慰。平时他喜欢带着学生去各处写生,搞创作。他坚信: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西藏是一个极富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的神奇之地。在这里我们只是一个读者。在教与学的体验中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接近一年的支教生涯里,他设计校徽以及海报招贴,研究民族套色,苦思汉藏字体的艺术结合等。假期里,充满青春活力的他还游览西藏的布达拉宫,瞻仰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踏足亚东边境,横穿珠峰大本营……为了完成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他特地利用整个暑假走访了30多所学校进行中小学基础美术调查研究。
四、阳光路上的收获
采访结束时,王勇用一句话概括了支教以来最大的收获:生活是多方面的,人也应该有多方面的感受和经历。援藏之行使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