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雪域“圣地”的神圣使命——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在拉萨

2011-02-16 23:09:39 作者:商艳凯 朱丹钰 来源:东北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是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首届西藏支教服务队3名队员张春禹、刘佳、雷磊曾经支教的地方。说起哈工大的志愿者,学校的每个人无不交口称赞。 ...
\ 
支教队员胡韬正在手把手地教他的藏族学生如何做flash。商艳凯 摄

\
支教队员赵琦给他的藏族学生们上最后一课。商艳凯 摄

\
支教队员隋海鹏和同事在办公室愉快交谈。 商艳凯 摄  

  坐落在青藏高原、海拔3650米的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拉萨在藏语里意为“圣地”、“佛地”。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因其“神圣”慕名而来。来此的青年志愿者也逐年增多,他们有着更为神圣的使命——支教。从2006年至2009年的3年间,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派出3届9名队员到拉萨支教。

  支教者的足迹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是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首届西藏支教服务队3名队员张春禹、刘佳、雷磊曾经支教的地方。说起哈工大的志愿者,学校的每个人无不交口称赞。

  学工处处长拉巴旺堆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他们刚来时住在条件较好的专家楼,后来由于房子紧张,于是征求他们的意见,能不能搬到学生第九公寓,他们欣然同意。这让我感到,他们的确是缺氧,但不缺精神!”

  在数理系主任米玛次仁眼中,张春禹性格温顺,很容易交流,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心。因当时学校刚升格为大专,很多东西需要重新整理,张春禹积极地收集资料,独自完成了很多文件和管理规定的起草和整理工作。

  当年曾和刘佳共事的旺青清楚地记得,由于刚来时身体不适,他让刘佳先好好休息两天,可刘佳却要求尽快安排课程。当天晚自习,他惊讶地在教室里看见了刘佳的身影。等到适应后,她更是主动要求多安排一些课,晚自习也排得满满的。支教队临走,她的学生拿着哈达到处找刘佳,眼睛里满含泪水。“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了不起。”说到这儿,旺青竖起了大姆指。

  团委书记旦巴对雷磊印象深刻:“他负责学生社团章程的起草,经常要加班到夜间12点,可他从来不抱怨,总是面带微笑服从分配。他还和另一名清华大学的支教队员共同设计了电子投票系统,用于学生会换届选举,当时在全校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西藏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两年时间,先后有5名哈工大志愿者来此支教,他们是王亚松、周剑华、曹文涛、胡韬和赵琦。

  该校学工处处长拉巴向记者介绍了曹文涛支教时的事迹:2007年8月,曹文涛被分配到财经系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同时担任05级财经专业的班主任。不到一个学期,他就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一到假期,他便会骑着自行车,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学生家里家访。在一年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90%以上的学生家中。他还通过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和模拟招聘会,协助系里抓学生就业工作。

    最后的支教者

  当记者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时,胡韬和赵琦在那里的支教生活还有半个月就结束了。胡韬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抵达拉萨的那一天——2008年8月27日。

  只休息了半天时间,他们便开始了忙碌又充实的支教生活。

  他们被同时分配到了电子信息系,胡韬主讲计算机英语,赵琦讲数据库方面的课程。除了教学,他俩还分别担任2007级和2008级的学生辅导员,胡韬同时兼任团支部书记。

  胡韬在第一堂课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由于说得太“快”,学生们没有听懂。后来他才知道,大部分藏族学生从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而他收到的第一张请假条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老师,我浑身上下肚子疼。”胡韬上课的教室在四楼,由于高原缺氧加上嗓门过高,刚开始上课时,他讲10分钟就要停下来喘气。

  2008年10月6日,才支教一个多月的胡韬和赵琦赶上了当雄地震。当时胡韬正在给学生上多媒体课。他手里拿着粉笔,感觉到黑板明显在震动。瞬间,整个教学楼出现了沉降和倾斜。胡韬来不及多想,立即组织教室里的100名学生疏散到操场。到了外面才发现,外套和手机都落在了教室,而手里还拿着没有用完的粉笔。他对学生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最宝贵的东西是粉笔。”

  当晚,出于安全考虑,全校的师生都聚集到操场。大家点起篝火,跳起欢快的藏族锅桩,唱起动听的爱国歌曲。夜深了,受到惊吓的学生们说啥也不睡觉,胡韬和其他的老师只有像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那样讲故事哄他们睡。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拉近了支教队员和藏族学生间的距离。再后来,学生分别给胡韬和赵琦起了藏族名字。胡韬叫达瓦,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而很多学生则称呼赵琦为“扎西”,意思是“保佑”。

  胡韬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藏族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是爱玩胜过爱学习,这是天性使然。为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胡韬采取了案例式教学。他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目的是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觉到进步。为了便于讲课,他还开通了QQ空间,取名为“胡老师和格桑花儿”,名字下面写着一行字:“这里是一个我与学生交流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像是一朵格桑花儿。”在日志里,有很多篇名为《跟胡老师学flash》,这是一个连载教程,胡韬将自己讲课的内容放到上面,并配上了视频讲解,从最简单的内容讲起,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这些内容都是他利用寒假的休息时间在家制作的。由于契合学生展示个性的特点,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最后完成的作品也让胡老师感到很欣慰。很多学生的作品都以爱国为主题,像《唱支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把歌唱》,还有以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

  胡韬和赵琦一年来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该校团委副书记德吉评价道:“通过组织一系列爱国教育活动,他们把学生紧紧围绕到了党的周围,同时也把基层团组织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工作热情高,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比正式的老师都要投入,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师生。”

  2008级班主任汪晓华对赵琦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能力深为佩服:“我们班的一个女团支书犯了错误,我批评了她,由于没有讲究方法,导致她心理负担过大,辞去了团支书的工作。而赵琦在找她谈话后,这名学生兴高采烈地找到我,要求再做团支书。”

  藏族学生对这两位年轻的支教老师更是喜爱有加。“老师很有耐心,对每个学生都很好,把自己学的东西都教给了学生。”每到周末,次仁德吉便会和其他的女孩子一起,到胡韬和赵琦家中洗衣服做家务,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报自己的老师。“老师很辛苦,课余时间都用来辅导我们。当周末到老师家中看见桌子上又脏又乱时,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感动。”略显腼腆的藏族学生查果低声地说道。

  成立于1989年的西藏藏医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藏医药院校,至今年正好建校20周年。学校设藏医和藏药两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500人左右,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400余人。隋海鹏便在这里支教,是学校成立20年来第一个来此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

  在一间布满藏族特色装饰的会议室,副院长米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对隋海鹏,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感谢哈工大把这么优秀的大学生派来,小隋这一年表现非常出色。他性格非常开朗,是做学生工作的材料!”

  这里的每个人都亲切地称呼隋海鹏为“小隋”。学工处处长达罗说,一年来,小隋给全院上下,从学校党委到普通同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家看来,有小隋在,一切问题都会“药”到病除。

  在团委书记拉巴次仁看来,隋海鹏非常能融入当地生活,在八小时工作之外,他会在茶余饭后向当地的老师请教藏语,周末时他还会跑到八角街,和那里的藏民交谈,了解藏族的文化和习俗。一年下来,这个东北的小伙子已能随口说出日常用的藏语敬语。

  拉巴次仁介绍说,学校原本分配隋海鹏做行政工作,可他却主动要求担任07级藏药本科的英语老师,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大大提升。作为支教团的一员,他是超负荷工作。除了教学外,他还要负责学生的学籍和毕业生的注册等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今年春,他代表学校参加了西藏自治区共青团代表大会。

  由于团中央对哈工大支教地的调整,从2009年起,哈工大将不再派志愿者到西藏支教,胡韬、赵琦和隋海鹏因此成为了来此支教的最后一届队员。 

    支教带来的变化

  据团区委权益部部长王慧文介绍,每年来西藏支教的学生有30多人,大部分都被分到拉萨市的大中专院校,只有少部分到林芝、拉萨等地的中学。之所以这样安排,最大的顾虑是语言交流和沟通问题。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藏族教师旺青认为,西藏的教育水平与内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很多藏族学生从中专才开始学习英语,在交流上有一些困难。到该校支教的刘佳给了旺青极大震动,因为面对种种困难,她都一一化解了。她和孩子们扎成一堆,利用休息时间办起了英语角。一年下来,虽然成绩提高不是很明显,可学生的兴趣却大大提高了。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汉族教师孙成卫看来,支教队员们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一年下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如果他们再多留两年,这里的学生工作会有更大的改观。

  “这些汉族老师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带来了知识和文化,也为学生工作注入了活力。要改变西藏教育落后的现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这些支教队员却用一年时间让它大大改观。”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处长拉巴旺堆说。

  支教不仅带来了当地的改变,也使支教者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支教的大学生刚来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跟我说,可一年下来没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团区委权益部王慧文部长的话语里充满欣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在闪光。他们在这里支教一年比在内地工作几十年得到的锻炼和收获都要大。”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