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乡村教育 >
    放弃出国深造选支教 俞立颖:一只特立独行的羊
    2012-11-01 08:45:06   来源:浙江在线    点击:

          她是ASES亚太学生企业家精神协会成员,是浙大求是强鹰俱乐部会员,求是强鹰是浙大引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组织。俞立颖的导师是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 7月毕业,她放弃出国,选择到遥远的云南,为100个孩子教语文。

      俞立颖(中)在云南和另外两位支教老师合影。

      俞立颖(中)在云南和另外两位支教老师合影。

            10月,是企业进高校招聘的宣讲季。英特尔、雀巢、百度、中国人寿等纷纷请来公司副总等负责人宣讲,以吸引最优秀的大学生。

           前天,浙江大学迎来一位“没权没势也没钱”的宣讲人,俞立颖。她在今年7月,还是浙大学生,现在的身份是“美丽中国”的普通支教老师。美丽中国是一个旨在改善中国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教育状况的公益组织,SOHO中国总裁张欣担任理事长。

           这场讲座,被学弟学妹们做成视频挂到网上,标题是“浙大几个月来最有意义的讲座”。

           开讲当天,俞立颖一改平时休闲的T恤牛仔裤,换上白衬衣黑西装。她的讲座主题是“用企业家精神教书”。不过学弟学妹更感兴趣的是,这位在同学眼里优秀到让人仰慕,将来一定可以赴美国名校深造的学生,居然会放弃多数学生苦苦追求的“前途”,去云南当一个月薪2000元的支教老师。

           俞立颖毕业前,在师弟师妹眼里,是个传奇。她自己创业,主修辅修两个专业,都特别优秀,获得过浙大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她是ASES亚太学生企业家精神协会成员,是浙大求是强鹰俱乐部会员,求是强鹰是浙大引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组织。俞立颖的导师是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

           “在大学校园,现在有一种‘优秀的羊群效应’——优秀的学生都在准备出国留学,我也应该去申请世界名校。”

           按着这个轨迹,俞立颖和同学一样,大四开始,考完GRE和托褔,忙着申请美国名校。她选择的方向是发展研究,专注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更好地运用商业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和创新之路。

           俞立颖的宣讲,就从问自己为什么要支教开始。

           她说,一年前的今天,我刚拿了竺可桢奖学金,准备二次创业,还在申请出国。在写申请材料时,突然想到要问问自己,到哈佛去做什么?从哈佛毕业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俞立颖把一张纸分成两面:一面写上“我知道的”:我要成为一位伟大的社会企业家,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推动中国社会底层的积极改变;在另一面,她写上“我不知道的”:对于底层的了解肤浅、空洞;我还没有找到自己最专注的社会问题。

           7月毕业,她放弃出国,选择到遥远的云南,为100个孩子教语文。

           讲座上,她给学弟学妹看了一张云南地图,她支教的学校,坐落在云南西南边,临沧市文华村,一个靠近中缅边境的地方。

           除了教书,俞立颖把当地的贫困、疾病、环境、交通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纳入努力尝试解决的方向。

           讲座最后,俞立颖为她的学生征集笔友,学弟学妹们纷纷举手报名,浙江大学学生吴阳阳评论学姐,这个社会不需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需要能给予我们正能量的青年,加油,俞学姐。

             对话

           我为什么想改变

           演讲结束后,记者与俞立颖进行了深入对话。

           俞立颖对记者说,“也许你不信,刚到支教的学校,当地班主任送了我两样东西,一根长棍子和一根细鞭子,并告诫说,俞老师,你要严一点,不打不成材。”

           每次去家访,最怕听到家长说:俞老师,如果我们家孩子不乖,你就打他,打残了也不怪你。家访时,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这样强调。

           暴力在那里受到推崇。“课堂上最常见的模式是,学生捣乱吵闹,老师发火,严厉收拾学生,学生害怕一阵子,又故态复萌,循环……”

           “学校在城郊结合部,物质条件没有山里学校那样贫瘠,村里很多人家有50寸的液晶大彩电。这里可怕的是整个环境对孩子心智的影响:父母想把孩子‘关’在学校里,到16岁了就可以出去打工;学校想把孩子‘管’在校园内,安全毕业就好。我给学生尊重和友好,学生认为是我‘软弱’,因而最喜欢欺负我……”在俞立颖班上,课堂纪律一直是最差的,有学生给她提建议:老师,你一定不要手下留情,要打我们,狠狠地打……

           对此,俞立颖觉得非常难过,她知道,打,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一定不是惟一的选择。那么,她应该怎么做呢?

           在她云南的学校里,一个年级最初有150人,最终只有57人参加中考,仅10个人考上高中。“这些孩子的生命中,不知道什么叫被尊重,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尊重别人,不知道什么是爱和感恩。”

           支教的经历,让这个女生的思考更接了地气,她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而迫切地想改变一些什么。远在云南的这个边境学校里,让她不得不努力,去接通一个边缘地区的小学教育与她刚刚结束的大学教育之间的关联。

           自嘲是月薪2000元的乡村屌丝

           俞立颖在浙大最好的一位朋友,是数学系的,已在哈佛攻读硕士;两位朋友在耶鲁大学念博士;和她同样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同学,大部分去了美国名校深造……

           朋友们在网上疯狂互传各自在哈佛、耶鲁等名校的照片,交流谁谁谁创业开了公司,挣了多少钱,“而我,还是个月薪2000元的乡村屌丝。”俞立颖自嘲,“不过,想到自己的长远目标,还沉得住气。”

           俞立颖这份沉得住气,来自一场生死经历。

           5·12汶川大地震那年,她是绵阳中学的高三学生。“地震那天,我记得教学楼像灾难片里一样开始晃动,空气里都是灰尘。大家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很幸运,教学楼没有塌,现场也没有发生踩踏事故。

           俞立颖回答说,那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想,但我后来开始想,人为什么活着?

           也许无数次问过自己,人为什么活着后,俞立颖才有了这份选择,“当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份工作中,不断被教育要现实、要踏实时,我的第一份工作告诉我,不仅要去做梦,还要敢于做更大的梦,为社会造更美的梦。”

           俞立颖在浙大的讲座中特别做了一个PPT,“我想,我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能力有勇气追逐梦想。

           除了教书,俞立颖把当地的贫困、疾病、环境、交通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纳入努力尝试解决的难题中。

           她设计了“金鹰计划”,带领学生拜访临沧市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做准备;

           她设计“村长计划”,鼓励孩子发现村里的问题,并且尝试着作为领导者想办法;

           她给成人做免费技能培训,免费上英语课、交通安全普及课;

           她还在寻找市场机遇:缅甸开放给当地带来新一轮投资热潮,浙江制造业是否有向当地转移的机会……           

           (也许无数次问过自己,人为什么活着后,俞立颖才有了这份选择,“当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份工作中,不断被教育要现实、要踏实时,我的第一份工作告诉我,不仅要去做梦,还要敢于做更大的梦,为社会造更美的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乡村教育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