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吉传奇 一个近似古老的村寨,依山而建,溪如玉带潺湲流过。苗人的风俗从建筑上就已一目了然,服饰、饮食、语言皆不同日常所见,初来夯吉,就为这浓浓的异域风情所动。 学校 一处二层的小砖楼,立在村口,别于传统的苗家木楼,独树一帜。初见时很奇怪,为何不用苗家传统的建筑风格来修建学校。但又想,也许就是要用这种现代、时尚的建筑形式来昭示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递和与时代的接轨吧。 孩子 有的文静、有的调皮、有的聪明、有的慢拍、有的好胜、有的沉稳、有的忧郁…………,每一个身上都透着山里孩子的纯朴与真诚。夯吉村的成年人大多在外地打工,远在江苏、浙江等地,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一次,小孩子们一年中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祖父母生活。缺少了父母的照顾与关爱,孩子们总是脏兮兮的,眼神中也总是透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期盼。也正因为孩子们的如此境遇,所以,每一个,我都爱。 老师 不知是山里人的纯朴,还是苗家人的善良,夯吉小学本地的老师都热情开朗、有求必应,为初来夯吉支教的老师们提供着周到、细致的帮助。龙老师有着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支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难题,只要请教到龙老师,便迎刃而解。石老师更是以母亲般的慈爱,教育、关心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也关爱着每一位支教老师。 衣食住行 入乡随俗,为了解决 “进口”问题,就也跟着老乡们每五天去赶一次夯沙集。不同的是老乡们赶集只是选些日常生活用品,或是给孩子们添些衣服鞋子,而支教老师却要一次备足五天要吃的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背着二十几斤重的各种蔬菜,手上提着大桶的食用油,急行在十几里的山路上,只为赶回夯吉给孩子们上课。每到集前青黄不接的时候,本地老师来学校的时候便顺手带了一把青菜,一个瓜什么的解急。住宿就在学校二楼隔出的一个小房间,简单的床铺便可栖身。一楼配有一个简易厨房,一日三餐,就在这里全自动了。出门在外,自无条件可讲,衣服之类能自带的都自带了,再加上支教志愿者一切衣食住行都要自费,所以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下来自然要精打细算了。教程 夯吉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绵绵的群山给了他们坚毅的个性,清澈的溪水又荡涤出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但原始的环境也同样造就了孩子们难驯的野性。支教生涯的第一堂课下来,嗓子就哑了,因为光是维持秩序就用了大半堂的时间。一个星期过后,嗓子发炎红肿,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了。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期后,孩子和老师之间就相互适应了。在完成正常的教学进程后,有时间也跟孩子们讲一些山外面的事,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当看着一双双清澈明亮又充满渴望的眼睛、在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后、再面对众多的留守儿童时,心底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真想陪他们一起走,真想陪着他们一起长大,真想和他们在一起。其实支教除必备条件外,就只需要二点:爱心+耐心!
尾声 落笔之时,夯吉冬夜正深,炉中的炭火早已燃尽,耳畔依稀的苗家山歌却依旧呢喃。推开门,邻居熏烤腊肉的柴火香气盈鼻而来,抬起头,月正在层层云雾间隐隐生辉。夜色里,四围不尽的山峦安详而凝重,恍惚间,真不知今夕何夕………… 夯吉小学支教志愿者李 插曲 老师(即本人):“谁再背不出乘法口诀,老师可要发飙啦!”全班顿时肃静 老师(有点小得意):“知不知道什么是发飙呀?” 全体学生:“不知道!” 老师(汗…………) 突然—— 一学生:“发飙就是红太郎,挥着平底锅。”并动作兼配音“呯、呯……啪、啪、啪…………” 全班哄笑 老师(面部表情抽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