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成长感悟 >
    湘西支教记 ——之孩子们(二)
    2014-06-25 09:59:20   来源:志愿者 张利    点击:
    接上篇:湘西支教记 —之孩子们(一)

      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蜷缩在科技产品里,像消耗空气、食物、水一样消费各种速朽的信息,而捅鸟窝,爬树,占领山洞,老祖母的催眠曲却已经静悄悄进驻了博物馆。而在山里,这些依然是孩子们学习生活外所有的童年回忆。
      我喜欢捕捉瞬间的表情,我喜欢记录阳光洒在弥撒台上的虔诚,还原那些未经雕琢的内心情感。攒住这些活生生的景象,人生片段的取样,这种幸福比什么都让我感动。当喧哗止息,宁静回返的时候,我还可以听见蝴蝶飞过我脑海的声音。
     
         
      4月份,学校定全校春游,每个班地点由班主任定。六年级很早就约我跟他们班一起去野炊,要我负责炒菜,我答应了。我说那天可能下雨,一位同学说,老师你别乌鸦嘴了,天气预报都不准。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有多渴望春游,想起自己小时候买了新雨鞋,就很渴望第二天下雨的心情大概是一样的。大人应该理解小孩,因为我们曾经也是孩子。
      春游,野炊,下大雨都不能阻挡我们。背锅,背柴,带米,带油,带调料,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边走边找根据地,一看到优山美地的风景时,我的腿跳得比心跳得还快,每一步搁脚的石子路,每一座需要翻越的山,每一个朴实的阿婆的脸,每一个流着鼻涕的孩子,和每一张肆无忌惮的笑脸,都在告诉我,我正在体验我想要体验的,享受这个过程,比什么都重要。
      到达目的地,砍柴,生活,洗锅,炒菜,我都做了。虽说农村孩子什么家务都会干,但他们炒菜真的是不好吃,先放油,放菜(不管配菜主菜),最后起锅才放蒜,姜,调料,根本不入味啊,我主动要求到每组炒一个菜,用厨师世家长女的娴熟厨艺再一次征服了大家。
      有个小细节,走之前我坚持要大家清理完垃圾再走,开始大家不愿意,说不用清理反正毕业了也不会再来这野炊,我装作没听见,开始自己一点一点收拾,他们看了一分钟,不知谁说一起弄,大家也开始帮忙清理现场。
      看,他们需要的不是说教,是示范。
     
      四月底,金落河的本地老师教孩子们一首“一路顺风”,说等余老师走的时候唱给她听,他们学会后,第二天就跑到学校,问余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我们学了一首新歌,要在你走的时候唱给你听?你到底什么时候走嘛?”余老师好尴尬地说~~
     
      我们学校六一不做活动,我就策划和金落河小学,卡当小学一起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孩子玩各种游戏,套圈圈领纪念品,唱生日歌,吹蜡烛,一起拿碗吃蛋糕,几个村小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有点儿联谊的意思,哈哈,只能帮卡当的小伙子们到这儿了。
     
     
     
      在金落河看到小男生推倒小女生,叫男生道歉,不愿意。要他说对不起的时候,一下就哭了。“对不起”三个字在他们看来好像是一件很羞耻难堪的事情,一直教却都开不了口。跟“谢谢”一样,他们觉得这是特别不生活化的词语。磨了10多分钟还是不肯说,后来我用一个手势代表一个字,将对不起三个字用三个动作表示,教旁边的同学一起做一起说。听说现在他们挺愿意这样道歉。张老师完胜有木有!  
     
      一个5岁,一个9岁,一起洗衣服,洗着洗着,开始洗澡,分不清到底是洗衣服还是洗澡,管他呢,开心就好。                            放完的烟花盒子,被他们用得出其不意,灵气十足,这即将到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不管赢没赢,姿势上已经范儿十足了。
     
      孩子们的神秘基地永远只有他们“自己人”知道,当他们觉得你是“自己人”的时候就会带你到那个基地—山洞,连老师都很难爬的山洞,他们是如此轻松,笔下生风,有时真的不是我们教他们,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生活。
     
      周末有时跟他们玩他们的纸牌游戏,到现在也没弄懂游戏规则,可是他们很开心也就够了。输了就在脸上贴修正贴。
     
              
      6月20号,六年级毕业晚会,校长和班主任没什么准备就不想弄,可45个学生们坚持要“好聚好散”,自发组织了有主持,有流程,有节目,有娱乐,有哭点的晚会,有时候真的不要低估孩子的创造力,10个100分,100个玩具,1000块钱,都不如给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他们其实需要的只是平台和机会。
     
       晚会上,班主任让我对孩子说两句,我一说完就看见璐哭了,她已经哭了几场了,我没哭。
      她是学校对面小餐馆老板家的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总是一身男装,很短的短发,随性洒脱自我的个性总让不明所以的人误认为是男孩儿,英语课时她很活跃,很渴望的眼神在上课,很敢开口说,也很有语言学习天分,本来现在应该初二了,说不愿意去读,就又回来上六年级。我去,这样也可以?是的,可以。
    大多数家里不止一个孩子,无非就是要生儿子。超生的孩子家里不愿交超生费,所以东躲西藏也不给孩子上户籍,没有户籍就不能在小学注册,只能旁听。于是有的孩子11岁,依然在村小读二年级,17岁读四年级。类似情况几乎每个学校都有。
      璐就是当下流行的中性风格吧,我第一眼就觉得她很特别,在班上是大姐头,号召力极强,动不动带领一拨人上某个村子,打鸟,挖野菜,游泳。。。在班上只要她发脾气没人敢吭声。就是这样一个摩羯座女孩儿在QQ里让我看到另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她。她说她舍不得我走,让我留下来,会帮我找对象,让她妈妈也帮我找。

     

     
      前两天还给我写了封信,信里说那次我手机不见的那几天看起来很沮丧低落。她晚上梦见我提着行李决定离开村子。第二天她起床后就来办公室找我,没看见我,就问村里人有没有看到我,(因为周末我都会去镇里或者县里)都说没看见我,就坐在楼道里哭了。
      希望得到回报的善意不叫善意,来支教的善意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回报以同样的善意,有部分也许就足够温暖人心。当我周一照常上课时我说,不管我多生气,你们多不听话,我都会陪你们到毕业的那一天。她说,就是我当时这句话,让她心里特别踏实。我知道,我把安全感给了一个需要它的学生。
     

      刚进村子时问一个女生,你喜欢英语么,不喜欢。你喜欢上学期的王老师么?不喜欢。我们都欺负她,她不敢来了。。。
      其实这种越是喜欢攻击别人的孩子内心越是不安,恰恰是越依赖,才越攻击。我们每天抱怨政府,可我们也很依赖政府。 抱怨的背后都是期待,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儿童化的重复,一种幼态持续,都是在0-6岁没有给足安全感。
      以前学生喜欢做一些身体危险的事,比如游泳,玩火,子弹枪,爬树;现在学生喜欢做一些心理危险的事,比如去网吧,看黄片,后来发现只有他们做身体危险的事情后心理才会安全。也就是说,孩子需要通过完成一些身体上肢体上的事情赢得自信成就感和安全感。
     
     
      
      培训时有一个讨论环节是探讨农村孩子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模式,比如,喜欢讨好老师,抽烟,排斥弱小,吃醋,看黄片,偷窃。。。现在湖南在做的一个资助项目“心得乐”超市,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像陈列在超市的商品一样,资助者则像去超市购物般挑选自己的资助对象,流露出一种超市选购般的精明、随意与冷酷。资助款首先会经过学校,于是学校与家庭的资助款分配会产生很多歧义,家长不依,学校不给,学校甚至会因为这样孤立该学生,为其取名为“心得乐”女孩儿,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冷漠,独处,虐猫虐狗,甚至自虐等等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
     
      收视率爆红的《变形计》,大家似乎都爱看,里面广西一女孩到广东交换一周生活,参加完节目后回到农村,开始不跟本地孩子玩,后来开始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给自己那样的生活,再后来想发泄情绪开始虐猫虐狗。。。心理医生说,很可能这个女孩儿的人生被这个节目,被这一周生活就毁了。磊哥一直执着各种法律咨询试图停播类似节目,但强大芒果是不屑的。不停有东方卫视、湖南卫视联系磊哥提供适合做节目的学校和家庭,磊哥通通回绝,并通知所有我们对接的学校,不得接受电视台的拍摄要求,如果接受,我们将撤出该校的所有支教!因为磊哥认为,我们一直努力保护的东西,是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是尊严、自立和归属,如果学校让媒体来做节目,一下让别人毁了孩子,那我们也无能为力。
      看到各种负面新闻,为了保持敏锐的心思,也为了避免陷在绝望里失去斗志,我维持着一定比例的怒气,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就像压力锅,有安全阀的调节才不会爆炸。
     
      芒果台很多节目都很好看,不能拧巴,是关公就要耍大刀,是孔明就论天下。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但媒体人也要有道德底线,不能一味用是为了孩子们好,让更多人找到他们帮助他们的借口来增强你的客户粘稠度, 孩子是工具,你把孩子当成了工具,仅此而已。他们不需要被找到,不需要莫名的资助,有国外的博友看到我的微博支教记录,说能不能不通过机构直接支助孩子,我说,不需要支助,他们需要陪伴,实实在在的陪伴,活生生的人,不是钱。
      所以也请大家不要在支持这种只对城市纨绔子弟有点帮助却对农村孩子百害而无一利的节目,你多一次关注,他们就多一点继续做节目的砝码,收视率都是用很多农村孩子的人生换来的,真心心疼这些孩子,再也回不到单纯的生活。
     
      若说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怎样,答案当然是只会变成无趣的大人。
    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儿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同城内容生硬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
      人类建立的制度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因为人们在制度建立中投入的精力和智慧,永远也追赶不上人们在寻找制度漏洞的博弈中的投入。
      中国扩招以后,学习时间成本太高,扩招以后,本科读完都已经没有竞争力,继续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读出来都30了,人生都过半了。
      德国孩子在10岁就开始分流,早分流的代价是孩子很小的年纪就剪断了进入高校的梦想,它用实惠置换梦想,它扎扎实实地学习某种职业技能,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工作现场紧密结合,学生每周在学校上一两天课,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三四天,而德国企业广泛设置“训练车间”,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让德国劳动力在就业资格上的高度标准化,雇主可以充分相信职业资格证书。晚分流的代价则是,让无数少年为高考陪绑,浪费了他们无法估算的青春时光。晚分流制度下的学生忙于竞争,也没有那份闲情去提升他的文化修养。带给社会的特征就是功力和竞争。
     
     
      一种普遍沮丧的情绪,大家都知道有些什么不对了,一些可疑的令人不安的东西在周围游来荡去,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抱紧还是该放下些什么,我们没法停下来,缓慢和沉思,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孩子们,有一天我们到了分别的路口,希望你别难过,希望你以后也能吃很多饭,希望你不要回头来看我,希望未来的路有更好的人陪你走,希望你那里晴天很多,希望你每天都能睡得熟,希望我们偶尔想念彼此,偶尔再问候,希望你走得越远有更好的风景,希望你在流泪过后看到彩虹。希望,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大结局了!哈哈!                                              
     
                              粑粑利
                            2014/6/24整理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青少年教育公共微信平台(天使之友),了解更多青少年教育信息,并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关注请扫描以上二维码,也可搜索微信公共号:mc-angels 加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成长感悟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