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湘西支教记 —之孩子们(一) 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蜷缩在科技产品里,像消耗空气、食物、水一样消费各种速朽的信息,而捅鸟窝,爬树,占领山洞,老祖母的催眠曲却已经静悄悄进驻了博物馆。而在山里,这些依然是孩子们学习生活外所有的童年回忆。 我喜欢捕捉瞬间的表情,我喜欢记录阳光洒在弥撒台上的虔诚,还原那些未经雕琢的内心情感。攒住这些活生生的景象,人生片段的取样,这种幸福比什么都让我感动。当喧哗止息,宁静回返的时候,我还可以听见蝴蝶飞过我脑海的声音。 4月份,学校定全校春游,每个班地点由班主任定。六年级很早就约我跟他们班一起去野炊,要我负责炒菜,我答应了。我说那天可能下雨,一位同学说,老师你别乌鸦嘴了,天气预报都不准。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有多渴望春游,想起自己小时候买了新雨鞋,就很渴望第二天下雨的心情大概是一样的。大人应该理解小孩,因为我们曾经也是孩子。 春游,野炊,下大雨都不能阻挡我们。背锅,背柴,带米,带油,带调料,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边走边找根据地,一看到优山美地的风景时,我的腿跳得比心跳得还快,每一步搁脚的石子路,每一座需要翻越的山,每一个朴实的阿婆的脸,每一个流着鼻涕的孩子,和每一张肆无忌惮的笑脸,都在告诉我,我正在体验我想要体验的,享受这个过程,比什么都重要。 到达目的地,砍柴,生活,洗锅,炒菜,我都做了。虽说农村孩子什么家务都会干,但他们炒菜真的是不好吃,先放油,放菜(不管配菜主菜),最后起锅才放蒜,姜,调料,根本不入味啊,我主动要求到每组炒一个菜,用厨师世家长女的娴熟厨艺再一次征服了大家。 有个小细节,走之前我坚持要大家清理完垃圾再走,开始大家不愿意,说不用清理反正毕业了也不会再来这野炊,我装作没听见,开始自己一点一点收拾,他们看了一分钟,不知谁说一起弄,大家也开始帮忙清理现场。 看,他们需要的不是说教,是示范。 四月底,金落河的本地老师教孩子们一首“一路顺风”,说等余老师走的时候唱给她听,他们学会后,第二天就跑到学校,问余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我们学了一首新歌,要在你走的时候唱给你听?你到底什么时候走嘛?”余老师好尴尬地说~~ 我们学校六一不做活动,我就策划和金落河小学,卡当小学一起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孩子玩各种游戏,套圈圈领纪念品,唱生日歌,吹蜡烛,一起拿碗吃蛋糕,几个村小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有点儿联谊的意思,哈哈,只能帮卡当的小伙子们到这儿了。 6月20号,六年级毕业晚会,校长和班主任没什么准备就不想弄,可45个学生们坚持要“好聚好散”,自发组织了有主持,有流程,有节目,有娱乐,有哭点的晚会,有时候真的不要低估孩子的创造力,10个100分,100个玩具,1000块钱,都不如给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他们其实需要的只是平台和机会。 晚会上,班主任让我对孩子说两句,我一说完就看见璐哭了,她已经哭了几场了,我没哭。 她是学校对面小餐馆老板家的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总是一身男装,很短的短发,随性洒脱自我的个性总让不明所以的人误认为是男孩儿,英语课时她很活跃,很渴望的眼神在上课,很敢开口说,也很有语言学习天分,本来现在应该初二了,说不愿意去读,就又回来上六年级。我去,这样也可以?是的,可以。 大多数家里不止一个孩子,无非就是要生儿子。超生的孩子家里不愿交超生费,所以东躲西藏也不给孩子上户籍,没有户籍就不能在小学注册,只能旁听。于是有的孩子11岁,依然在村小读二年级,17岁读四年级。类似情况几乎每个学校都有。 璐就是当下流行的中性风格吧,我第一眼就觉得她很特别,在班上是大姐头,号召力极强,动不动带领一拨人上某个村子,打鸟,挖野菜,游泳。。。在班上只要她发脾气没人敢吭声。就是这样一个摩羯座女孩儿在QQ里让我看到另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她。她说她舍不得我走,让我留下来,会帮我找对象,让她妈妈也帮我找。 希望得到回报的善意不叫善意,来支教的善意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回报以同样的善意,有部分也许就足够温暖人心。当我周一照常上课时我说,不管我多生气,你们多不听话,我都会陪你们到毕业的那一天。她说,就是我当时这句话,让她心里特别踏实。我知道,我把安全感给了一个需要它的学生。 刚进村子时问一个女生,你喜欢英语么,不喜欢。你喜欢上学期的王老师么?不喜欢。我们都欺负她,她不敢来了。。。 其实这种越是喜欢攻击别人的孩子内心越是不安,恰恰是越依赖,才越攻击。我们每天抱怨政府,可我们也很依赖政府。 抱怨的背后都是期待,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儿童化的重复,一种幼态持续,都是在0-6岁没有给足安全感。 以前学生喜欢做一些身体危险的事,比如游泳,玩火,子弹枪,爬树;现在学生喜欢做一些心理危险的事,比如去网吧,看黄片,后来发现只有他们做身体危险的事情后心理才会安全。也就是说,孩子需要通过完成一些身体上肢体上的事情赢得自信成就感和安全感。 培训时有一个讨论环节是探讨农村孩子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模式,比如,喜欢讨好老师,抽烟,排斥弱小,吃醋,看黄片,偷窃。。。现在湖南在做的一个资助项目“心得乐”超市,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像陈列在超市的商品一样,资助者则像去超市购物般挑选自己的资助对象,流露出一种超市选购般的精明、随意与冷酷。资助款首先会经过学校,于是学校与家庭的资助款分配会产生很多歧义,家长不依,学校不给,学校甚至会因为这样孤立该学生,为其取名为“心得乐”女孩儿,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冷漠,独处,虐猫虐狗,甚至自虐等等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 看到各种负面新闻,为了保持敏锐的心思,也为了避免陷在绝望里失去斗志,我维持着一定比例的怒气,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就像压力锅,有安全阀的调节才不会爆炸。 所以也请大家不要在支持这种只对城市纨绔子弟有点帮助却对农村孩子百害而无一利的节目,你多一次关注,他们就多一点继续做节目的砝码,收视率都是用很多农村孩子的人生换来的,真心心疼这些孩子,再也回不到单纯的生活。 若说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怎样,答案当然是只会变成无趣的大人。 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儿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同城内容生硬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 人类建立的制度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因为人们在制度建立中投入的精力和智慧,永远也追赶不上人们在寻找制度漏洞的博弈中的投入。 中国扩招以后,学习时间成本太高,扩招以后,本科读完都已经没有竞争力,继续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读出来都30了,人生都过半了。 德国孩子在10岁就开始分流,早分流的代价是孩子很小的年纪就剪断了进入高校的梦想,它用实惠置换梦想,它扎扎实实地学习某种职业技能,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工作现场紧密结合,学生每周在学校上一两天课,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三四天,而德国企业广泛设置“训练车间”,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让德国劳动力在就业资格上的高度标准化,雇主可以充分相信职业资格证书。晚分流的代价则是,让无数少年为高考陪绑,浪费了他们无法估算的青春时光。晚分流制度下的学生忙于竞争,也没有那份闲情去提升他的文化修养。带给社会的特征就是功力和竞争。 孩子们,有一天我们到了分别的路口,希望你别难过,希望你以后也能吃很多饭,希望你不要回头来看我,希望未来的路有更好的人陪你走,希望你那里晴天很多,希望你每天都能睡得熟,希望我们偶尔想念彼此,偶尔再问候,希望你走得越远有更好的风景,希望你在流泪过后看到彩虹。希望,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粑粑利
2014/6/24整理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青少年教育公共微信平台(天使之友),了解更多青少年教育信息,并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关注请扫描以上二维码,也可搜索微信公共号:mc-angels 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