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我们都会上蒙老师的集体创作课。
第一天,画象征“鹰族”和“茅族”文化的基础线条:茅族是圆,鹰族是方。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模仿蒙老师黑板上的线条来画,圆与圆的组合,方与方的组合,在规律地变化之中展现出了对称的几何美感。
之后,蒙老师要我们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没有了“模版”,要自己“自由发挥”,反倒让我手足无措。最后交上去的画作,也让我觉得不满意,甚至是迷茫----我到底该怎样才能画“好”呢?究竟有什么“方法”可循?这些都是萦绕在我心里的问题。
第二天,我们上课要求用红色和黄色来表现茅族的文化。
上课之前,蒙老师把我们昨天的每个人的作品都进行了展示,但没有像我们平时课堂一样,老师会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之类的。蒙老师只是单纯的让那个我们看看每个人的画作,仅此而已。
在红黄水彩的创作中,我心里还是怀着“到底怎样画才好?”这样惴惴不安的想法。
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做事有目的的人,我想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怎么做才能有意义。画画这件事来说,我就一心追求怎样画才好看(加上自己内心的攀比心理:怎样画才能比别人画得更好看。)
这样颜色混合的抽象创作对我而言真是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我焦虑、迷茫、无从下手。
晚上提问环节的时候我问了蒙老师这个问题“这样的抽象创作有什么意义?”,刚问出口,几乎所有同学都是齐声回答“没意义!”蒙老师只是笑笑。后来一个女生补充说,因为蒙老师是把我们当作孩子,孩子的线条和颜色是自由发挥的,不会像我们这么拘束、这么没有想象力,因此也不会钻破脑袋去探求一定要有意义。
经她提醒,我想起了蒙老师给我们上课前说的第一句话,被我忘了的话,那就是,“我把你们当作小学生... ...”
这样想,就释然了。卸下了“意义”沉重的包袱,很多事情也突然让我心情明朗起来。
比如说我们第一天画的线条,它就是由你的手组合出来的有趣的图案。
比如说我们第二天画的红黄水彩画,它就是颜色的涂抹和叠加出来的美丽的色彩变化和效果。
这些事情,都不需要谈“意义”,它不是为了让你获得画画第一名的奖状,不是让你成为下一个拉斐尔、达芬奇。它只是让你在画笔挥洒之间放松你的思绪,不去比、不去争,只是静静画着自己想画的东西。
我又想起走在半路突然下起雨的那个让人郁闷的阴天,还有那个听着单调蝉鸣无所事事的午后,或者那个停电了,被迫在阳台上乘凉的夜晚----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时刻,在我不再计较“意义”时,突然发出光来。
我想起了那场雨刷刷落下时带来的清风,和雨滴沿屋檐下滴的美感。
我想起那个午后蝉鸣的悠扬和大树下的阴凉。
我想起那晚在阳台上仰视久违问候的星空。
这是浪费时间做没有意义的事?
我不管。
我要记得这份没有意义,却让我内心舒畅、自由的感觉。
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我们用黄蓝水彩画鹰族的文化。我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发挥,就像看到了雨滴和星空,听见了蝉鸣一样。 想及时了解2014年秋季支教志愿者培训动态,欢迎关注天使支教青少年教育公共微信平台(天使之友)
关注请扫描以上二维码,也可搜索微信公共号:mc-angels 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