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成长感悟 >
    2014支教志愿者培训心得--真心带来肯定
    2014-09-04 17:58:19   来源:志愿者 吴尚尚    点击:

    真心带来肯定

    ——对“长久才能带来肯定”的解读

    教育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应势改变,是所谓因材施教。支教所面对的受众大多是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有怎样的心理特征,又有哪些问题,这些是做为支教者首先应该了解的。

    家人长时间的离开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现实情况。基于这种现实山区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找不到更多有效的情感的依托对象,只能在身边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中寻找感情的归宿。但相较于和亲人特别是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的交流强度毕竟是相对较弱的且并不健全。更重要的山区的孩子不同于城市孩子,他们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如同城市的交际网,信息的相对封闭。因而他们一般不可能从身边环境中获得太多成熟的人的社会性特征,他们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心理蒙昧状态。他们内心渴望在感情上找到可以信任、倾诉、回馈、寄托、依赖的对象。

    在这个孩子自主心理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很弱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力量上可以获得保护,情感上可以信任、寄托的人,实际上孩子总是把他认为具有强大地位并且他认为值得信任的人当做父辈的一种延续,人们常说孩子是父辈的延续,而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前的孩子确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此时父母或如一个如父母般可以获得保护和情感寄托的对象可以占据他的整个身心意识,一旦获得认可被认可者的行为将会获得极大的认同感甚至近乎于盲目。某种意义上犹如鸟类的应随学习。

    山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总是在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因而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情感及力量的需要让他们渴望获得这种依赖,只不过长时间的感情缺失,及近乎抛弃式留守的孤独,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让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着一种怀疑感,同时山区孩子淳朴的天性又让他们对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很容易相信,却缺少防备。

    正是由于此阶段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支教者如果不注意拿捏尺度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善意的伤害,支教者大多具有自己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这就注定大多数人不可能长期地把支教继续下去。即使一年、两年但终有一天将会离开,甚至即使是长期支教者也不可能一直跟着山区学生。因为他们总要长大,总要学会面对不同的人,总有一天要学会依靠自己。那我们要怎么做?

    我想既然无法避免不如积极应对。支教者可能有时真的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孩子的孤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孩子情感倾诉的对象可以完全信任的对象。但我们不要成为孩子的神。即使我们想长久地陪伴孩子,即使这个阶段孩子有很重的依赖性。但他们总要长大,总要学会面对不同的人,总有一天要学会依靠自己。我们要做的是在建立于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的同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建立他们的自信心,相应强化孩子的独立意识,养成良好的心性习惯,更要的试着让孩子适应不同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学会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的真实和美好,学会去寻找,去信任。同时对于一些不确定能做到的事,尽量不做过分的承诺。古人云:轻诺必寡信。有些事如果你真的想做也未必需要承诺。

    更大的问题是志愿者支教的目的大多带者一种主观感性的冲动,这是本没有问题,做许多事往往都需要这种冲动,它能为人们提供勇气和动力。但我想说冲动的感受不能代替感受的冲动,感性的冲动总会过去,冲动过去之后,纯粹理想构建的热情被熄灭。我们不能只凭对过去生活的冲动感受,来代替对未来环境的感受过程。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不是纯粹对过去的延续,它是理想是希望。我们尊重过去,因为它指导着人生的态度和方向,但不代表过去可以替代未来。每个未来都是新的开始,它有自己新的起点、新的环境和新的目的。

    作为支教者我们应虔诚地感受新的环境所带给我们的,接纳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是在做慈善,更不是形式上简单的施舍。古人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我们所经历的将会是自己生命中精彩的一页。需要真心得付出,志愿者只有真心地在情感上付出才能真正在情感上收获。既然有梦就该努力付出,既然付出就该努力完整。

     

    此为2014年秋季志愿者培训心得,想及时了解支教动态,欢迎关注天使支教青少年教育公共微信平台(天使之友)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成长感悟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