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文|朱雨晴 2015年秋季乡村支教志愿者 你为什么成为现在的你?——主动生长 我们应该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和回望心灵的能力。——(瑞典)托马斯 培训的第二天,阿木老师站在我们面前,第一句话问我们:“你为什么成为现在的你?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从那一刻开始,这个问题便一直存在于我心中,我已无法回避。我们来时的路,我们的成长过往,使我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事情总是发展的特别巧妙,在培训的倒数第二天的时候,刘良华老师的一本《教育自传》再一次敲击着我的内心,我想文字或许能够将自己过往的一点一滴呈现,文字的力量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凌宗伟老师说:“写作,是一种生长的姿态;要爱阅读、思考、行走、写作;支教过程中要写日记。”。我相信,两年的支教日记将会让自己变得有些不同。大脑的信息储存量毕竟是有限的,它记不住所有,可文字可以做到更多。 那么在此我不得不想到这些天课堂上频率高发的一个词语: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我成长经历的回忆和孩子正在经历的成长为线索去写的。我们为什么会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师、学校、教育、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回事?其实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配得上孩子们叫你的这一声老师。 在我的心中,我一直特别向往一种自然的教育。我特别欣赏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首先要让孩子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成长,然后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但卢梭认为爱弥儿12岁之前不应该读书这个思想,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阅读热”的社会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儿童阅读?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毕竟只是一种空想,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杜威与其不同的则是通过实践通过去做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所以我来到了这里,我选择了乡村,我想去亲自实践去探索这种自然的教育,卢梭说过,一个孩子12岁之前要想自然地成长,那就要让她生活在乡村中,与自然亲密接触,城市的种种社会因素给孩子的一定是坏的影响;刘良华老师说过,自然法则是,主动生长:亲自挣扎,克服困难;整体生长:不片面,不分步骤;适应环境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营养。那么乡村教育正是最能够遵循自然的。 责任来自与选择。正是因为我认为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并不是那样的成功,应试教育的牢笼下,我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没有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我特别希望如今的教育能够有所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喊了如此多年的素质教育,如今又如何?很多年前就出现的教育问题,如今有多少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在为教育的改变而一直在默默地作出努力,只要有人在做,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那么就终有那一天会出现我们所希望的教育的样子。如今在中国各城市,很多很多人都在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而在默默的做着这些事情——华德福教育、李庆明做的新田园教育、苏羊的雁荡能仁书院、上海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都同辉(国际)学校等等,成都同辉(国际)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为你,千千万万遍”,目的是培养“野性而高贵的人”,所谓野性是指自然、自主、自信、自强、自由。而高贵包蕴着:有料、有趣、有节、有种、有爱。此学校的LOGO是以绘本故事《失落的一角》为元素——一个有缺口的圆因为生命的不圆满,要踏上寻找的道路,这体现了同辉的办学理念:“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职工,每一个家长,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生命,为了生命的完美,我们努力寻找”。很多为我们培训的老师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讲过好多好多年的课,可我从来没有给你们这样的团体讲过课,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你们讲课,我十分钦佩你们志愿者的勇气。”每一次听到这句话,无一例外,被触动,被感动。我从来都认为,我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我只是想做这件事然后有了合适的时机就去做了,而很多人受了太多的限制,有太多的枷锁或是责任,所以他们不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每个人的使命也不同。 生命化教育——理解生命的过程就是爱 教育是要对生命成长有帮助的,而不仅是为了谋生。 二十四节气歌谣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进腊月,大寒整一年。 生命化教育,如今教育界十分热门的一个词语。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存与死亡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不要说有些孩子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解答。我们太多人活的太着急了,我们忘记了去体验体验生命,去感受感受生命。增加永远比改变重要。一名老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下种子,鼓励着,陪伴着,慢慢的等待它们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如今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我们能否告别功利,教育能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自然即合理,自然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比较自然的教育就是比较好的教育。山村孩子拥有着最天然的优势,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活的背景是朴素的自然的,他们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自然的优势来引导他们理解生命,引导他们自然并且有序地成长。自然有它独一无二的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成长定是一种倒退。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去做一做。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去找植物做标本,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去做出山与水的样子,可以通过听山水的声音去感受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生命节律(宇宙法则),可以以读背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配合国画(四季山水和花鸟)来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与耐心。我们还可以将民间传统艺术带进课堂,苗族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风俗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去利用这些文化去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同生命组成的共同体,就像一支乐队,在这个“和而不同”的共同体中,每个生命的独立性、多样性及其亲和力才能奏响生命的乐章。 童年——回归到赤子之心 对一切保持好奇与敏感 我在湘西那几天的故事 7月24日 刚到夯吉小学,就有一群孩子站在门口等我们,几个年纪小的男孩子和几个女孩子,感觉小女孩很容易接受女老师,不太接受男老师,我问一个小女孩可不可以亲她一下,她说可以,我就亲了她一下。而罗云用刚学会的苗语“你好”和小女孩打招呼,阿志给小女孩吃饼干,小女孩都被吓跑了。 抽签选择带哪个小孩子,我抽到了龙丽斌小朋友,他二年级,很好动,见到我之后就一直跑在我前面,我背着一个重重的包在后面追他,我和他说等等姐姐,姐姐的包很重,他就马上停下来要帮我拿,我说不用,他就又跑在前面了。他很开心,边跑边玩路边的花草,还和我躲猫猫。路上碰到挖土机,路很难走,我们就一起停下来等挖土机过去后我们再走。 到了家中见到了阿公阿婆,还有斌斌的姐姐龙丽霞,倒是斌斌一回来就跑去洗澡了。我觉得不知道该干嘛,一直和姐姐坐在那看电视聊天。姐姐三年级,阿公阿婆不会讲普通话,所以都是姐姐在给我们当翻译。 村长和张喜住在我们家旁边,云美和丽霞带着我和张喜一起去找斌斌和龙东杰,绕啊绕,一圈又一圈,也没找到,我们只好累的一身汗之后乖乖回家。一路上各种被两个姐姐嫌弃,嫌我走路慢,路上碰到了鸭子,小溪,小狗,听到了鼓的声音。 晚上天黑了,好多孩子带着我们去爬山玩,看到了青蛙和蛤蟆,还有南瓜和玉米地。很晚很黑,我们打着手电筒,毫无畏惧,云美拉着我的手一直走,我像个孩子。她们叫我认识植物与动物,走很窄的山路,趟过小河,鞋子都湿了,送云美回家后我们才回家。 7月25日 去夯沙赶集,带着龙丽斌去的,开始他跑的好快,我一直追着他陪着他跑,后来他累了我们就一起慢慢走了。其实他很乖,一直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走。晚上我带着好多孩子一起抓螃蟹,他们玩的特别开心,玩到很晚。 7月26日 我带着丽斌和丽霞一起去看瀑布,一天走了将近30公里,脚都走出了泡。很多人都跑下去游泳,孩子们也一样,丽霞衣服全部都湿透了,罗云把自己的衣服给她穿。下午去教室做活动,我带着丽霞和刘玮龙睿一起做小山小桥,作品名字叫凤凰花开的路口,很开心。晚上迷路走到了龙睿家。 7月27日 外面下很大的雨,大家按照原计划去立口,风雨无阻,走了将近五个小时,我和小不点还有阿志一直走在后面,完全慢节奏,边走边采野果吃,山莓,一路欣赏沿途美景,人间仙境,此刻很幸福。 以上是我在湘西几天的小随笔。我总是说我的童年不快乐。我的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孤独的,没有意思的,平淡的,我现在想起来觉得很遗憾很遗憾。我们的童年缺少爱与鼓励。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所以我愿意陪他们玩陪他们疯陪他们成长,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会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或许因为我小时候的缺失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我愿意陪伴他们,就那样静静的陪着,不着急的陪着。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似乎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命题。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对的事情其实它是错的。我们都能看得到,两个同时出生的孩子,刚刚出生他们就可能表现出及其相反的性格,所以说基因也就是说有些性格气质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被决定了,但单纯的非要说是遗传决定论或是环境决定论等的单因素决定论诚然都是片面的,但的确早期的经验影响我们的一生,童年是人成长发展很多方面的关键期。 平庸是最难改变的东西。因为同样的单一的模式最简单最容易被大众认可,不需要创造不需要批判不需要独立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是很大的。我们的中国式父母总是过多的停留在关心孩子的安全与营养两个方面,他们不愿关心孩子的发展,不愿关心孩子是否快乐,不愿关心孩子是否有幸福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他们不愿去想如果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孩子是否能够独立生存。如今应试教育就这样了,父母能做些什么?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彩虹队——人与情感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首先你得是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你怎么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而人所离不开的就是情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情感一个什么都不爱的人会是幸福的。 我始终相信,我们这群人能够在2015年的夏天相遇在天使支教,我们身上一定有着一些共性,只属于我们这个团队的共性。很高兴能够相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训的第一天阿果老师就带着我们做团队建设,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个团队有一种力量,一种很强烈的力量,有一种即使大家都沉默,却都能理解彼此的默契。 我们的彩虹队,这些日子下来,有些情感有些默契早已慢慢的升温。从一开始的由于沟通不畅,大家没有充分表达而造成了大量的内耗,到最后大家都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相处模式。连续8天的备课试讲,每天的讨论分享,我们不断地碰撞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成长。我们唱着自己的队歌我们每天的欢乐与困扰我们的一切过程一起经历的一切在此刻都化为了两个字——感动。静姐的离开的那天晚上,我们都沉默了,那种沉默是带有一种力量的,静姐此刻回去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会带着静姐的梦想一起好好的走下去。 那么我们即将面对的孩子其实也如此,我们要把他们教育成为一个有感情的人,一个有团队意识的人,一个会爱的人,一个不冷漠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 勿忘初心 何时开始有支教的想法,为什么报名参加此次乡村支教? 因为在师范学校读书,虽然自己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但平日都会了解很多支教等教育方面的信息,潜移默化中就对教育学产生了兴趣,平日会去教科院蹭课,听过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多门课程,对老师讲的课都十分感兴趣。在大二的暑假组织了一次短期支教活动,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对当前教育有很多思考,希望去深入了解研究中国的教育,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做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能够去研究教育,我选择了考取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可却未能如愿考上。 其实有长期支教的想法,是从那次短期支教之后,我当时觉得短期支教可能并不是件好事,你给了孩子期望很快又让他们失望,并不能给他们长期的影响和陪伴,所以在我的心中就开始一直有一个想去长期支教的想法,想去了解乡村儿童的教育,想去做我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去陪伴乡村儿童,去给予他们适合他们的教育,因此我决定现在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这件事情。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莎士比亚
如果有兴趣参与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请访问: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