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总结】一次特别的培训体验
2015-09-08 15:25:12 来源:付国强 点击:
◆一次特别的培训体验◆
文|付国强 2015届教育创新研修生
转眼间一个多月的培训接近尾声,这次培训是势必会成为我生命中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现在大家再关注接下来的支教或是研修生活,带上内心的那一份坚持,带上这一个多月来学到的各种知识和力量,带上隐约的紧张和不安,去开始一段与乡村孩子在一起的生活。
真正的大学生活
这一个多月来,似乎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大学生活。每天很早起床,操场上已经有小伙伴在晨读,在跑步,在弹琴。我时常和几个大歪脚一起虐待一个足球后,一起做早操。
一整天的培训课程有时轻松愉悦,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昏昏欲睡,有时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晚间的教育题材电影多数都是看过很多遍的,但是能和大家一起再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我喜欢一起讨论电影,讨论教育,可是大家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也许,真正喜欢深入思考问题的年轻人太少,也许是我的思考方式不为大家所接受。
晚间经常会在凉爽的晚风中,几个人在操场上围坐一圈,有说有笑。我更希望大家能说说心里的梦想,而梦想不是轻易就给别人说的,而来支教的同伴,很多并不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每个人来这里的目的都不大相同,即使是我们几个研修生,对教育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我喜欢读书,虽然上学期间基本没读过什么书。很幸运能和几位喜欢读书的同伴一起在思想上有所交流。
就这样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内心是愉悦的,因为过去在浮躁并且急功近利的工作生活中很难找到这种纯粹的东西,我想我来对了地方,我也相信在未来的研修生活中,大家能做出一些像模像样的东西,更希望我们能在现今这个大的教育系统中能有所突破,带动着这个沉重的教育机器向他本该去的方向前进。
木果老师带来的喜悦
阿果老师带我们做团队建设,在长沙高温潮湿的天气下,我们在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挥汗如雨,大家互相认识互相熟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内心是喜悦的,即使是习惯安静地坐着的我也参与到各种游戏和活动中来。我熟悉着每个人的名字和性格,这是一群可爱的人,同时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勇于追寻内心向往的生活。我是很兴奋的,想想要在这里学习和教书至少两年就兴奋得不行,有时候都不太敢去想。
阿木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果老师带我们做过团队建设后的第一个培训讲师,也算是本次培训的第一课,充满了期待,本身我也很关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行业,对阿木的儿童心理特征课程很感兴趣,同时也对心理咨询师普遍表现出的那种人格魅力很享受。
阿木老师讲课内容很有吸引力,不但关注儿童心理,也关注志愿者的心理还包括我们喜欢的关于爱情的解析,授课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幽默风趣,互动性非常好,会时常抛出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提高大家的参与度,他会耐心地回答每位志愿者的问题,就连辩论状态处于巅峰的陆大姐提出的质疑也表现的有耐心和从容,清晰地记得他的一句话:“陆姐给我提出了另外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以此巧妙地化解了不必要的争论,心理咨询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湘西体验
为期四天的湘西之行让我感受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从没见过大山的我初次见到那样的美景还是兴奋了一番,从盘山道上望出车窗,深深的山谷里有梯田有房屋有溪流有树木,抬头山顶上云雾缭绕,空气柔软清新,远离城市的滚滚红尘后,心境变得柔和了。
汽车驶进苗寨,可爱的卢乾老师带着两个孩子来迎接我们,一个男孩一个女孩,7岁左右的样子,面容可爱,眼睛里充满了灵性,很快就和我们这些志愿者熟悉了,给我们展示他们灵巧的身体,几下就爬上小学里的那颗树上。
我来到分配好的石青同学的家里。爬到了半山腰来到一个很有建筑特色的木房子,从外面开显然比其他的房子破旧了一些,石青的爸爸和妈妈接待我,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中间有一个特别简易的炉灶,上面是一个熏黑的水壶,整个屋子像这个水壶一样黑黑的,隔壁邻居的声音真的就从一层木板的厚度传进来。我们热情地聊着,石青同学也被叫回来,一个很安静不爱表达的7岁半的男孩,我给他展示了孙莉莉老师带我们一起准备好的手工折纸,作为礼物送给他。看上去他还是很喜欢我这个陌生的客人,他拿出一本一年级的语文练习册给我看,让他带我读汉语拼音,给我很深的感觉就是孩子在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要比其他同龄孩子差一些。他找来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弹珠,陪他们玩的同时,我似乎也找到童年那种单纯的快乐。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的孩子走路将近两个小时,参加夯沙乡的赶集,沿途有说有笑,欣赏美景,喝甘甜的山泉,也是美好的体验。
第二天去游玩指环瀑布,去夯沙中学和孙莉莉老师一起做泥塑。孩子们玩得很嗨,也许他们真的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第三天我们徒步立口小学,来回走山路六七个小时,磨练了意志的同时,感受到了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见到了乡村的孩子们,为接下来的培训做好了准备。
这几天的体验感受颇多,有些是能说出来的,有些是很难说的明白的,在这里并不想多说什么,在今后的支教和研修生活中我要写更多的感悟。
各学科教学培训
从湘西回来我们迎来了博才洋湖小学教研组的学科教学培训,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不是科班出身的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支教老师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各科目的老师有着专业的教育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博才洋湖小学的“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的教育理念还是很有特色的,老师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新老志愿者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老师们指导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第二天或者上课或者说课,为以后的实际教学做好准备。每小组讲课后大家讨论点评,老师最后作总结。大家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积极,经常出现非常激烈的讨论,然而并不是每次都能达成一个共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讨论,他们可能觉得过于激烈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觉得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即使可能中国人不太懂得辩论,但也许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一直不给辩论优质的土壤。
有个别科目的老师表现得并不是特别的积极,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或者观点有些极端,或者负面情绪稍多,大家对此表现出那么一点的不爽。
天使支教的教育理念是:探索如何让学生在保持独立自主精神的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班级、校园、家乡等)文化归属。这似乎和现在体制内应试教育的一些理念有些冲突,但是很多东西,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一些教学方式,我们是不会轻易地打破固有的模式,做教育创新也不是大刀阔斧地上来就颠覆什么,那样未免过于武断。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体制内教师所遭遇的困境,教育是要服务于政治的,而我国目前的政治似乎就是与应试教育高度匹配的,当然还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相关。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看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的某些方面的优势,但是关于怎么改革,目前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教育并不是我们整个国家相对滞后的领域,在整个国家系统的发展进程中,也许找到相对滞后的环节推上一把,找到相对薄弱的环节突破一下,也许这样更温和一点的渐进改革更实际一些。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律被民意绑架违反三权分立,开了美国立国来危险先例,究竟会不会带来后患还很难说。
专家队伍的轮番轰炸
各学科的教学技能培训的后期,大家似乎对备课和讲课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倦怠,怀念木果老师和孙莉莉老师的课程的同时对专家团队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孙明霞老师来的第一天,大家一起去洋湖湿地公园游览。孙明霞老师希望大家能和她交流点什么,结果全程只有磊哥一个人陪着她,这也是一件很邪门的事。
下午回来,我们和博才洋湖小学以及岳麓实验小学的一些老师们一起来到会议室,等待孙明霞老师的到来。我想,孙老师一定没有料想到这些人将要给她带来的巨大震撼。
孙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关于洋湖湿地公园的一节课或者一门课程,在课程展示上,科班老师们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养,讲课有鼻子有眼,条条是道。相比我们志愿者团队就显得不够专业,在提问环节上似乎沿袭了前几天上课评课那种激烈的争论的情绪,场面显得有些紧张。
当天晚上我们一起讨论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与科班老师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怎样为孙明霞老师创造一个和谐的授课环境,怎样让大家能平和下来虚心地接受孙老师的教诲。答案似乎是不说话和少说话,积极配合。结果第二天大家的表现完全不是预想的那样,有的小组拒绝课程展示,甚至对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我想大家的质疑多半来自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我们学生时代极度排斥甚至厌恶的元素吧,毕竟孙老师在体制内教书30多年。
但是孙老师表现出了极强的耐心,在调整自己的方式,为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人给予耐心的解答。这一点让我内心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孙老师“生命的美好相遇”为主题的分享,让我们见识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这足以感动我,不去理会其他的不愿意接受的元素。能在体制内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实在难得。
我和磊哥在办公室一起探讨这两天大家表现出来的不配合,着实让他很头疼,最后甚至想到宁缺毋滥,不配合的可以退出支教活动。我隐约感觉到一场危机在接近。最后我们觉得专家团队会认为这不是个问题,张文质老师的到来也验证了这个决定是对的。
张文质老师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诗人的气质让我们特别的舒服,睿智的思想上来就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的支教团队,那天一切似乎都被确定了下来,大家似乎彻底地为他所折服了,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导师的提拔,会极大地缩短我们成为优秀人物的时间。他喜欢别人问他问题之前先夸夸他的讲课,而得到大家真心的赞美对他来说真不难。我在课上这样夸他的:“您今天所讲的内容真的是太精彩了,我几乎100%的认同,同时我也有一些担心,担心接下来的导师们该怎样才能给我们上课。”在价值观上能和这样的导师高度重合,让我的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让我坚信现在所选择的方向的正确性,感谢张文质老师带给我的力量。
张文质老师讲课基本全程是面对志愿者这边的,授课内容也很有针对性,提问题互动的机会多数给了志愿者这边。他说两所学校的老师很幸运借了天使支教的光来蹭课。相信张文质老师是非常支持和认可我们志愿者将要做的支教活动的。
刘发建老师的“从云里到天堂:追求有意义的教育人生”让我见识到了语文完全可以教的这么超凡脱俗,他的教育叙事很宝贵,我也要认真地做教育叙事,于是试着写了一份:
有一次为一位课外辅导班的作文老师做助教,三年级的几个孩子做了一个游戏后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个游戏的习作,其中有一个孩子,题目第一个字写了一半就趴在桌子上直迷糊,我鼓励他先把题目写上,剩下的我可以帮助他。他大眼睛看看我,没有什么表示。
我让他把那该死的笔和本子收起来,尝试着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过度到刚才的游戏,他说了一些感受,我就告诉他把刚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不要求字数,能写几句算几句。也许受我启发,也许是怕不能完成任务,他开始尝试写了几句话。
我不敢纠正他满篇的错别字和蹩脚的句子,小心地呵护着他对写作重新唤起的好感,而让他产生对写作的兴趣,要对付的是那些摧残兴趣的无形魔爪。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多数文科生都知道,他认为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们和他的那只狗能有多大的区别呢?
王丽琴老师的“从纪律走向秩序:乡村小学教学秩序的理念与建设”让我们见识到了不一样的授课方式,她给我们带来的微信交流群一直活跃着到今天,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微信群的秩序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
凌宗伟老师,邱磊老师,邝红军老师,以及后面的蒲公英团队的龙林章老师,一夫老师林日正老师,刘良华老师都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体验和知识,因为马上要提交这篇总结就不一一细说了,感谢这些老师,同时也被他们对教育的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希望能在今后的支教和研修生活中能有所作为,希望能把这份情怀传递下去,希望我们天使支教能在中国教育创新上能有所突破。
我的对教育的一点思考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提到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我非常的认同。多位导师推荐我们细心研读杜威的经验教学,研修生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凌宗伟老师也提到脑科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大数据将要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
最后我想提一个有名的教育专家的比较有创新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个TED演讲视频。
【TED】用“云”建立一所学校
讲师:苏伽特米特拉
苏伽特从一个故事开端,来讨论教育从何而来。从300多年的维多利亚王国而来,维多利亚人从人做了一个全球计算机,这就是官僚行政机器,为了培养这个机器下的人,就创造了学校,来教人们handwriting、阅读和计算。这就是现代学校的产生。这些诠释了学校最初的职责,就是教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使到现在我们,还是在学习写、读、看等等。即使各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不断进行,但总体的模式与目的似乎仍是一致的。接着,他说到了他曾经进行过的电脑实验。在贫民窟挖一个洞,然后把电脑放进去,孩子就这么自己摸索着,互相学习着,居然就能够学会使用电脑、说标准的英式英语,甚至学习DNA的知识。这些首先是有需要的学习资源,然后是他们自学并且互相学习,再就是需要一个gran式的人物,给他们鼓励,并给他们机会来教gran。
其实回想我们自己学习手机、电脑等使用时,孩子们的自我学习的天赋就显露出来了。不需要什么人特意来教,自己就慢慢玩,就可以把各种功能都摸索透彻。所以往往孩子会比家人更能玩好各种电子产品。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提问,然后站在后面,欣赏学生们的答案。这正在也即将成为未来学习的模式之一,各类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到这种学生自主学习SOLE的能力。这种探究式学习中很有效,不过也更需要更科学的教学设计。最后,他提出了他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建立一所云学校。这个云的概念,是指最大范围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我相信在这么多有心人的努力下,一切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的。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