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开放式教学◆
文|阮帅 2015春达佑小学支教志愿者
![]() 印象深刻的学校有,博才洋湖小学和它的校训,改变我了以往一些对中国教育的看法,让我对现代教育状况有了更多好奇心。 印象深刻的老师没有,每个老师课上都有那么几个亮点,发人深省,值得学习。如果有老师没有出现在下面,说明没印象了。 阿果老师的亲和,一起玩的破冰游戏,这个很好,也很重要。就是“不知道在与孩子们一起时,会是个什么状况?”问题一直萦绕心头。当时组建的团队一环很重要,也很必要,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呈现效果与每个人的关系。 阿木老师的讲课,课堂风趣、幽默、笑点颇多,还经常拿我开玩笑,真正的上课正是须要如此。虽然内容已经忘了差不多,只记得大概几句话,但大家都知道,听过看过笑过后,改变已经发生了,就在当时。这样的课,大家都不会愿意下课,忘乎所以,是种享受。和23日讲道法自然的那位老师一样,生动自然,听了还想多听点。甚至可以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孙莉莉老师实战派,坚强敏锐好奇幽默的女人,还有许多词,都不足以形容或者赞美她,是她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做的方向对了,不过可以更深入,更开放或者说更放开去做,更复杂,更系统,更全面。 后面是语数外音体美,本学校老师的授课培训。这个环节讨论最多,实战最多,争辩最多,思想与理念碰撞最多,相互间了解、影响最多,换句话说互动最多。这是个探究、求真、磨炼地过程,也是收获友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这所特别的学校里,老师的无奈,这让我重新考虑是否将来进入体制教学。 导入、教学目标等等一系列填空题,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实际呢?一节课的情感目标是培养感恩的心,教学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我看来有点无聊,哪种能力哪种心岂是一节课两节课三节课能达到的?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上课,一句话便可以达到某些效果,并且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单方面的动手、表达能力。 在我的学校,我的存在就是导入,不是因为我教的好,是因为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有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去动手、去思考、去犯错,我的课本身就是种玩,与本地老师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自立”,所有课程,所有我与孩子的对话,所有我的行为无不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这个要求更高。与其花时间在做填空题上,为了引导而引导,为了目标而目标,不如多花点时间观察孩子,思考他们背后的故事,想想如何与他们对话,处理他们实际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当然,那些老师让我看到,原来语数外音体美现在是这么上的啊!原来可以这么上啊!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每种课某些点还是可以在我那个学校实践的,也在思考如何把它们融合。他们真的比过去我遇到的老师好了太多太多了,这样的课上起来肯定也很有意思,老师都很好,只是人在体制,身不由己。还有他们太专业了,除了语文老师视野比较开阔,体育与音乐老师视野次之,其他老师太专业了,专业的坏处是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而不专业就有一种可能性,老师是学生。 第一位导师,孙明霞老师,简单资源的整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创新,很棒!我知道了自己可以做什么了。不过,最棒时刻还是天使老师与别的老师的思想碰撞,激情辩论。我对他们更多的是同情,他们的压力更多更复杂,不能那么纯粹,不能那么多追求,只能追求上面安排的追求,政策上的追求,已经模块化了,而这个世界是开放,是平的。 在这些导师培训过后,我的观点与理念得到了验证,路将会走得更坚定、更明确。 第一、围绕“自立”,开发课程 第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 第三、书不要读太多 第四、话别说太多,能用做的绝不用说 第五、道法自然 第六、静静等候,别急 第七、关于私立学校的现状了解,与将来规划 第八、坚持写日志 第九、自我反思是必要且有用的,关于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第十、关于国内教育界的江湖有了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了并不是只有自己在这么做 第十一、探讨式、对话式、摸索式、提问式的教学比填鸭式的教学会有更多的感想、感悟、感觉,因为体验多了一点,除了用耳朵听、脑思考、用笔记,还用了举手抢话筒、嘴巴回答、眼睛观察、大腿站立、脸部大笑,其实笑的过程便是共鸣的过程 第十二、以上是我没看笔记能想起来的,给我的印象,想不起来的说明没对我产生影响,或者说影响不大,或者说需要很仔细的回想,如果想起来了我们再聊,也许我们聊的时候便想起来了也说不定。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