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4月10日参与天使支教负责人,在湖南师范大学“从乡村支教行动到教育创新”主题讲座时的个人心得分享内容。
大家好,我想尝试下用这种方式来分享:我简单地介绍下个人经历,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提问,就着大家的提问我做些分享。
我是乡村出生长大,小学、初中都在镇上读,高中在县城读,大学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机械工程专业。大四有保研的机会,就来浙江大学读机械电子专业的研究生。上研究生后就开始在想工作的事儿了,14年研一那时还毫无头绪,就去听了各种公司的校园宣讲会,其中就听了美丽中国支教组织的宣讲会,引起我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到教育和反思自己受教育的经历。15年研二又去听了各种宣讲会,这次又听了美丽中国的宣讲会,这次听后我就燃起了做乡村教育的强烈兴趣。然后就开始了各种教育实践、思考,16年上半年接触到卢安克,通过他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的可能。之后结合自己的实践也持续在看他的研究。有趣的是,16年研三正是我们这届的就业季时,我就没去听宣讲会了,一个公司也没投。酝酿了1年多,17年初清晰了我当下最想做的事儿是乡村教育实践、研究,然后自然就报了天使支教的支教志愿者。4月初来长沙和天使支教负责人聊了研修生项目,我觉得这个项目里有我需要的教学研究的自由度,最后就转成研修生了。 学生提问1:学长从一个985学校毕业选择来支教,心里有没有一些不平衡? 15年刚开始有这个兴趣和想法时,会感觉有些不平衡。而且除了不平衡还有各种困惑一起冒出来,比如我一个非师范生要怎么教学生、教什么,是不是要放弃高工资的工作,父母的不支持等等。我当时就感觉光头脑里想这些问题也想不通,离找工作还有1年时间,我感兴趣就先去做做吧,加入美丽中国校园团队了解支教项目老师,网上看看一些新教育的理念、实践等等。而且当时我有种直觉:这些困惑的关键还是要自己内心认定做这个事儿。当时15年心里有些虚、还没有认定的感觉,所以要去尝试做。也不着急,1年多过后,这些就都慢慢变清晰了。 学生提问2:做这样的选择,家人理解、支持么? 15年底回家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当时父母不理解也不支持,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有找一个高工资工作的机会,为什么要去偏远的地方受苦。我多次试图跟父母解释这个是我感兴趣、有意义的事儿,我不觉得受苦。希望父母能理解。但发现不是我解释清楚了,父母就会理解的,而且言语上的相互解释很容易变成争执。这个真是要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后我就没去解释了,父母现在还是不太理解,但通过这1年,他们发现拦我也是拦不住的。我觉得时间长了,父母是会理解的。
学生提问3:谈到建立农村学生的归属感,但我发现现在农村孩子三四年级就开始呆在家里沉迷于玩手机游戏,这种情况怎么办? 对于这个,我有些实践经历。我堂弟是我邻居,上小学5年级。17年初回家我也发现他在家找不到事儿做就沉迷手机游戏。我就带他去我小时候在村子玩过的小水沟里去搬螃蟹、龙虾。他很乐意放下手机去跟我玩,而且从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他更喜欢这种玩耍。所以我觉得多给学生这种户外玩耍的体验,他们会知道到外面更好玩而不沉迷于游戏。但确实我们村的孩子不像我小时候有那么多户外玩耍的机会、氛围了,这个原因有很多。
学生提问4: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育专业知识不够,会不会再回到学校系统学习教育学? 15年到17年初,我是在自己主动去联系一些新教育学校做志愿者、做乡村学校夏令营的志愿者、参加一些读书会工作坊,看些感兴趣的教育类书籍和网络资料。我很喜欢这种学习成长的方式,按自己的节奏主动地去做、感受、思考。如果之后有系统学习的必要,我觉得也可以自学,应该不会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