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变形计》请放过农村孩子!
    2014-01-07 07:13:00   来源:李磊    点击:

    《变形计》请放过农村孩子!
    李磊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第七季《山路弯弯》在昨天(2014年1月6日)晚上开播,看完这期的上集,现在也跟大家说明下自己为什么强烈抵制这个节目。也请支持《变形计》节目的朋友能先看完我的分析,认真思考一下后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自主创新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播出,它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节目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采取一对一互换的形式,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7天,体验对方的生活。
           从第五季变形计开始,定位于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型最突出问题,聚焦都市子女“现代病”: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

           以上内容节选自《变形计》百度百科内容,现在就来谈谈我为什么要抵制这个节目。
           一、节目选题定位分析:
           根据《变形计》的官方表述和已播出节目来看,可以理解为节目是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
           让城市“坏”孩子通过体验农村艰苦环境而“变”好,这个可以理解。但让一个仅仅是家庭贫困的农村好孩子到城市家庭来体验一周对方的生活是为了什么?难道想看看他在这个环境会不会变坏?还是让他感受这个家庭为什么会培养出一个“坏”孩子?
           姑且同意那些支持节目观众的说法:“让农村的孩子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们有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去后发奋读书,将来能够走出大山。”那么选择一个品学兼优好孩子来体验是不是选错对象了,他们本来已经很努力了,用得着通过这样的体验来刺激他回去发奋读书吗?按道理也应该选个不好好读书的农村“坏”孩子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对吧!
           姑且继续认同选个农村好孩子来体验,那么大家都清楚一个“坏”孩子最大的问题根源来自于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节目中那些城市家长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大家都有目共睹)。很难想象你们怎么敢把一个品学兼优好孩子放到这样的家庭去体验,还说不会受到伤害(幸好还只有一个星期)。
           姑且还认同你们的“农村孩子体验城市生活不会受到伤害”,那么为了让农村孩子得到一次到城市的体验机会,就需要把一个农村孩子在一个陌生城市家庭里一周的生活,通过各种摄像机镜头24小时不间断明拍、暗拍的方式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吗。这还不是最直接的伤害吗?而这方面那位城市孩子也享受了同等待遇,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未成年人的隐私需要得到保护?
           从这里看到,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他们注定都要为节目牺牲自己的很多隐私了。这是不是当了节目的道具呢?
           最后,大家都懂得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目中农村孩子去体验的城市家庭都是相对条件非常优越。农村小孩子莫名其妙完全以家庭成员身份,而不是客人的身份深入这个家庭进行体验。7天后莫名其妙又消失,继续回到原本没觉得艰苦的农村家里继续过原有的生活。这后期对他的内心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终形成什么结果,谁能预知呢?他们毕竟不是成年人,不能够接受那么多东西。何况成年人都受不了诱惑。
           请记住,农村孩子不是小白鼠!

           二、对于播出节目的观感:
           针对我在微博上对《变形计》的反对,栏目相关人员说我没看过节目,在瞎质疑。而实际上从最初的母女互换,领导跟村干部互换,到高占喜那一期,我全都看了。对于前面几期的感觉还可以,高占喜那期城市孩子到农村体验也觉得很好,但反感把高占喜这样的孩子带到城市家庭来体验,尤其是在那么多摄像机下。后来了解到一些节目真实制作过程后,就再也没看过《变形计》了(原因随后解释)。
           既然说我没看过节目,这两天专门忍着节目对我心灵的伤害,看完了整期的易虎臣与吴宗宏的变形。下面来谈谈我看完节目的感受:
           1、不懂得对当事人的尊重和保护:
           节目中两位主人公都出现的拒绝拍摄行为,你们居然还是我行我素。难道为了节目效果就可以无视当事人的意见吗?
           易虎臣:“别拍了,傻逼!还拍?”
           吴宗宏:“干什么啊,你们?我砸了它,再用摄像机摄我,我砸烂它,真的。我说是真的,你最好不要来。”“让这个鬼东西(摄像机)别看我,再看我就会砸了它。”
           针对吴宗宏表露出如此愤慨的情绪时,节目主持人的跳出来的话居然是“也许面对身边潮涌般的爱。”主持人的脑袋还能正常点吗?
           而看到摄制人员在一个伤疤接一个伤疤的问孩子各种触动心灵伤痛的问题时,我很好奇栏目组一直强调全程参与的知名心理咨询师哪去了?难道问这些可能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没察觉,也没提醒过吗?
           另外,在农村孩子在城市家庭体验时,任由城市孩子家人对农村孩子的各种行为发生(易虎臣父亲在饭桌上随手就给吴宗宏一千多零花钱,易虎臣妹妹鼓动吴宗宏出钱去拍艺术照)。要知道大家已经清楚城市“坏”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的问题根源,往往就是来自于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把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又重复到农村孩子身上,就不怕出现不良后果吗?(真的庆幸他们只在城市家庭待了一个星期)

           2、摄制团队法律意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公安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
             节目刚开始时,当时年13岁的易虎臣带着一帮穿着校服的同学堂而皇之的走进KTV大堂,当一帮13、4岁的小孩在包厢里放声歌唱的时候,节目工作人员都在干些什么?同样,最新一期里你们又跟着李锦鉴拍到网吧里去了。
             而对于当时已经处于违法状态镜头,你们还居然把这些内容剪辑播放给全国的观众。你们想对全国的观众,尤其是给观看电视的青少年表达什么?
            同样,对于把两个交换孩子的一周生活全部用摄像机明拍和暗拍下来,你们事先完全告知他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并完全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了吗?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又有违法嫌疑呢。
           一个对于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认知如此淡薄的节目摄制团队,还怎么相信他们能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还怎么能保证农村孩子到城市后不受到伤害。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也就是说,儿童利益须优先。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切实维护儿童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都明确儿童的权益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

           3、节目价值观导向扭曲:
           套用当前流行的话语,《变形计》从头到尾给广大观众带来的都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就是“农村穷、农村苦”“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种消极观念。这个也是当前众多观众忽略的地方,甚至还大部分认为是对的。
           当前国内农村在经济上与城市相比的确落后,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农村反而相比越来越落后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给农村孩子强加了各种走出大山,而不是建设家乡的观念。既然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好好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过美好生活。既然这样,那我凭什么学成之后还要回到山里过那种苦日子呢?
           跟大家分享一位来自甘肃贫困地区应届大学生在报名参加天使支教2013年春季乡村支教时一段对农村教育的感想:
           “我们这些离开家园来到大都市求学的大学生,当看到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都那么容易迷失自己,更何况物质条件极其落后区域的稚拙的孩童们。乡村的教育虽然落后,但不一定培养不出人才,我们那边有个被称为‘状元乡’的会宁县,培养了无数硕士、博士,但这些高级人才学成后能够回乡建设的却几乎没有一人,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单一的、物质的价值观导向。都市生活的诱惑,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以及所谓成功之道的熏陶,使这些生活在乡村以及走出乡村的人,对自己故土充满急切逃离的愿望和深重的恐惧。”
           如果农村的确的优秀人才始终是一个个的都考出去建设别人的家乡,那么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将永无出头之日。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电视公众媒体,要做的不是通过节目把一两个“高占喜”通过送进大学校门去改变个人或家庭的命运这样的个案,而是要通过节目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能首先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而不是想办法逃离“落后”的家乡。

           4、其他
           由于感觉栏目从一开始选题就是错误的,以至于看了其他方面还真的感到无力吐槽了。
           尤其是看到每一期里城市孩子一到农村,就把农村孩子家里和学校搅的鸡飞狗跳。这不知道让当地孩子、家长、老师如何看待城里人。虽然节目结束后,都会让农村学校和孩子们的到实惠,但是留在他们内心的阴影能轻易抹去吗?他们还会欢迎下一个城市变形者的到来吗?
     
           三、对于节目制作过程的疑惑:
           1、很好奇老天为什么这么眷顾《变形计》的节目摄制人员,每一期都能拍到主人公的各种跌宕起伏情节和感人至深的镜头?
           很早就从各种渠道(早期节目参与的摄制人员、几期节目当事农村学校的支教老师、节目合作机构)得到一些信息,就是节目中各种感人情节都是编排导演出来的。我想这里面有他们夸大的成分,但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不过从那之后我还是选择不再看这个电视节目了,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感动变的那么廉价。
           但凡智力正常点的人在摄像机镜头下都会很自然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如龚伟华那期不是就在父母和记者的摄像机面前表现的一本正经,而在父母和记者外出时,在客厅暗拍的摄像机前不把本性全表露出来了吗?这如何让人相信所有感人的画面和言语都是真情流露,而不是“演”出来的?
           针对这一内容,有影视业内人士给出解释:“真人秀节目,就是给节目参与者一些任务,看他们在完成些任务时的应变能力。”但是我从头到尾都没看到有节目编导人员安排主人公任务,反而看到的都是背景主持人在强调说孩子们主动想出来,要去做各种各样情节巧合又感人或者气愤的事。
           不知道节目组能怎么解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让参与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学会去配合演戏做假,这对他们将来的人身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另外,还怎么对得起“新生态纪录片”这个称号呢?还有,相信观众的眼泪和感动也不会这么廉价吧。
           顺便好奇对于最新这期《山路弯弯》李锦鉴抓蛇的时候为什么不拍全景,只拍了上半个胳膊,然后蛇就突然到手上了?另外你们看他抓蛇就不担心出意外吗?难不成是你们故意买了条无毒的蛇放到校园里,让他来展示下胆量?
           
           2、很好奇节目开始还一个小混混式的城市少年,怎么在进入农村后那么短的时间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少年了?如果真的这样我看湖南卫视的主业更应该去办教育,而不是做娱乐节目才对。
           每当看到这些桀骜不驯的城市少年能很快在镜头面前那么乖,就很想知道真的有没有外界传说的工作人员对孩子的胁迫行为,没有的话怎么会有以往节目结束后个别家长来找栏目组打官司的事呢?
           同样我也想知道,农村孩子在城市体验的时候,如果不配合拍摄的话该怎么办?栏目摄制人员会不会以传闻那样的“不做就不让你回家,不准你吃饭等等” 的语言暴力方式来胁迫他们就范呢?

           3、《变形计》栏目组到底有没有把孩子们当道具?
           《变形计》相关人员一直否认把孩子当道具,那么看看下面这个最新的节目宣传用语:
           金鹰网:“《爸爸》团队再造《变形计》 看穷娃阔少换人生”
           “城市和乡下的孩子互换生活,势必会将两种人生的苦痛和伤疤全部撕开,逼着你去面对沉重的现实做更多的思考。”
           很难让人相信,能以这样歧视性语言(穷娃阔少)进行宣传的团队,真的不会拿孩子当道具来消费,真的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受伤害?
           另外,也的确在每一期节目里看到摄制人员没事就撕孩子的苦痛和伤疤。
           小孩相对成年人来说还是单纯的,他们更多是对成年人、对媒体人的信任。如果为了自己需要,把他们的信任利用来当道具,尤其还冠冕堂皇的说是在帮人家,是做公益的话,实际上是在拿人家一生的命运来做赌注。这是在辜负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以上是我抵制此节目的主要原因,接下来顺带解释一下其他的相关内容。

           四、观众的辨别能力
           自从本人在微博(http://weibo.com/1403191384/AmBYAtUAN?type=repost)上发布提醒公益同行不要配合参与这个对农村孩子成长造成伤害的《变形计》节目后,除了大量的支持转发外,也不断的有支持节目的网友前来跟我理论。
           很奇怪节目播了这么多期了,摄制人员没事就撕孩子苦痛和伤疤的事情每期都在发生。大量的观众不去讨论这些问题,而是谈论看了节目如何感动。还并且反过来质疑我抵制节目的动机。针对那些漫骂的不做考虑,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相对理性观众对节目的评价和我的回复:
           观众1:“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社会就是那么存在着。即便是现在那些孩子保持纯真,但是社会在将来依旧会出现。”
           我的回答:很想知道即便这样是对的,那请问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农村品质优秀的孩子选择到一个培养出“坏”孩子的家庭去体验?

           观众2:不管变形计有多少不足,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变形计的价值,那就是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关注度。
           我回答:将来面对什么样的环境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用现在去强加一个孩子来做出判断,尤其是在那么多镜头下。不要总拿这个当作利用他们的理由。而提高社会对促进农村孩子成长关注度的方式多的是,为什么非得选择这种对当事人成长形成伤害的方式?我们始终反对这种虚假方式来提高社会关注度。

           栏目制作参与人员:其实穷苦孩子感受一下富裕家庭的情感缺位也未见得是坏事。我们的农村主人公就不止一次地提出想回家,尽管家没这么多物质享受。
           我回答:这已说明农村孩子不适合参与这种变形体验了,为什么还要继续伤害他们?难道就非得在各种个摄像机下,以暴露在全国观众面前的方式来面对吗?

           还有很多人提出在节目播出后农村主人公和学校得到了很多帮助,甚至还考上了大学。以此强调节目如何正确。
           我的说法:要知道节目选的农村孩子本身就是品学兼优的,难道不参加节目他们就考不上大学了?同时现在各种社会力量都在帮助农村教育,难道不参加这个节目孩子和学校就得不到帮助了?如果都得参加这样的节目才能获得帮助?那全中国的电视台都来做这类节目,那也帮不过来吧。

           也还有学生观众跟我说节目让自己和同学获得了感动,对他们很有帮助。
           我的说法:难道为了这种感动就一定要牺牲农村孩子的成长为代价?农村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家庭把自己未知的7天生活暴露在全国的观众面前,城市的小魔头一到农村就把对方家里和校园搞的鸡犬不宁。用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感动,是不是太残忍了点?

           转述一位影视业内人士对《变形计》表达了一个观点:个人觉得这是最垃圾的创意,却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中国电视观众是多么让人失望!
           不过在我看来,被假象蒙蔽的观众还不应该算在这个范围之内。
     
           五、芒果V基金在这里面的角色
           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403191384/AmBYAtUAN?type=repost)发出提醒广大公益人不要配合《变形计》推荐农村孩子,并提出各种质疑的时候。一直没有得到《变形计》官方微博发出的正面回复。但最后等来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芒果V基金”的官方微博代替发出的声音:

    部分截选,全文点击图片
           看到这个内容,我也做出了相应的回答。除了本文开头的疑问外,还针对对方的几条说明继续提出自己的疑问。
           疑问1:对主人公和支线人物的“变形励志帮扶金”,对农村学校的改善和其他农村孩子的关爱(三个大纸箱),这些算不算眼前物质利益?如果没有这些,当地村民、学校、家长、公益机构会不会接受你们这种大队人马进村的扰民制作节目方式。另外,他们如果不配合做这个节目,是不是就不给这种帮扶了?
           疑问2:如你所说#变形计#节目已播出6季,也得到不俗的收视效果,但为什么没有其他台制作同类节目?是他们没本事?在当前的中国各种行业还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在我看来是其他台还有点良知,也可说是有些内容让他们“不敢”,因为节目所牵扯的青少年成长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把农村孩子带到城市家庭优越的“坏”孩子家里的情节备受观众的质疑。不知湖南卫视为何在各种争议下还能坚持这样的敢为人先?
           疑问3: 我也好奇“为什么收视从来不拿第一的节目,能在湖南卫视这样注重收视的频道存活这么长时间?”难道你们只保留第1,第2、3的就砍掉吗?借用你们业内人士观点:个人觉得这是最垃圾的创意,却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中国电视观众是多么让人失望!可能这就是你们的底气吧
           另外,以一种帮助别人诉苦的方式就能表明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吗?
           还有,如果芒果V基金是非公募基金,我无话可说。但是好奇的是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公募基金,按道理是应该服务大众的公益项目。首先拿大众的捐款,来支持着自办节目里的关联群体这合理吗?要知道《变形计》这节目是有商业冠名的,要帮助他们也应该是先从商业冠名的广告费里支出一下才对吧。
           还是很奇怪,这本该由《变形计》栏目说明的事情,为什么一个全国性的公募基金来使劲做说明。

           六、栏目组遭到拒绝的合作方为什么越来越多?
           为什么栏目组在寻找我们这些民间公益组织推荐农村孩子的时候,得到的拒绝越来越多?而就算合作过的也拒绝再次合作,甚至连城市里曾经提供过“坏”孩子的机构也拒绝再次合作。
           难道这些公益组织都那么傻,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学校在参加节目后得到更大的支持?这是因为我们长期扎根在农村,我们的志愿者跟农村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更明白农村孩子的需要,明白这种互换体验对农村孩子的伤害远大于眼前得到的一些实惠。大量拒绝合作的民间公益机构也提出了这种问题,而这一切拦目组都选择性忽视。

           七、再搭上一个质疑对象
          2014年春节很快要到了,估计另一家《变形计》的兄弟节目,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公益栏目“心得乐超市”的“穷娃盼过年”又要开张了。
           说起这个节目对孩子的伤害,那就更离谱了。这个节目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从贫困地区搜集到一些困难家庭孩子信息,为他们拍摄制作相关的求助视频进行电视节目播放。然后每月将他们的基本求助信息集中在某一天,放在一个特定场所,进行图片现场展示,再由爱心观众及其他热心人士以认捐的方式进行资助。这个节目一直很受观众认同,求助的孩子们也不断收到大量社会捐赠。
     
          到了2013年春节期前,节目发展到将这些受资助的孩子直接带到活动现场,由爱心人士进行面对面资助。第一期现场面对面资助活动就筹集到了140多万的现金捐赠。
     

    节目视频:心得乐第十二场“穷娃盼过年”捐助活动现场
     
          参与现场活动的受助孩子们,通过这种现场捐赠环节,多的可以得到十几万,少的也能有两三万的现金捐赠。 
          无论从电视节目制作方,还是到场参与的观众及其他爱心人士,都觉得这种活动很好。认为面对面资助既帮助了受助对象,又解决了捐助过程中不透明的问题。
          但是事情最后的真实结果又是怎样呢? 我们的支教志愿者事后找个别当事人调查,而当事受助学生却说出了让人痛心的话:其实当时当着大家的面把钱撕了的心都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让这些受助孩子胸前贴着带自己名字的号牌,靠着一堵印刷着自己相片、个人家庭信息、求助期望的墙面,坐在那里等待爱心人士的资助,这本身就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当这个活动在网络上引起争论的时候(http://weibo.com/1403191384/zhA7OshaF?type=repost),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讲述自己类似的受助经历。其中有网友就提到自己在读中学时,开学被安排在大会主席台前接受资助金发放,而第二天她就退学了。原因是当时她觉得当着全校那么多学生和老师的面接受资助,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当前这种资助行为依然广泛存在。
          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无疑是对孩子自尊心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后直到他们麻木。
          从上面这个事例来看,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和金钱,而最需要的是给与他们足够的尊重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感悟:只有当大众都能明白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维护彼此的尊严,并高于一切物质利益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有真正的希望。

          后记:当大家在网上就此活动伤害尊严的话题争论不休时,又从参与争论并之前多次参与现场活动的志愿者那里了解到另一件事。在他们事后回访一些受助学生时,发现一些当事学生接受完资助后已经对学习没了兴趣,甚至经常不去上课。也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里了。为什么这样?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比周围的人有钱了。
          可以想象,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不劳而获的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依赖习惯,何况是一个没有任何行为控制能力的孩子。而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劳动付出时,就突然得到一大笔财富,这将对他们往后的生活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八、为什么坚持抵制这类节目?
           最近有些人怀疑我是不是湖南卫视竞争对手招来的托,为什么老找湖南卫视的麻烦。其实我跟其他电视台没任何关系,也不是跟湖南卫视有仇,甚至我们的乡村支教还要感谢湖南电视台相关频道的早期合作支持。也有人说我是想博眼球,获得存在感。也请放心,我还没有低级到这种地步。
           现在质疑湖南卫视的相关节目,是因为我们的办公地点正好在长沙,节目相关内容自然就了解的多些。其实我也更希望湖南卫视能把节目真正办好,所以相关栏目在之前找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也提出过中肯的改进建议。但最终改进意见不被采纳,我们也只能明确拒绝了合作。在看到他们依然在制作这些让孩子成长受到伤害的节目时,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乡村教育支持的公益人,这时就不得不站出来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欢迎广大网友推荐觉得有违教育和公益其他电视节目,我会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提出改进意见。
           另外,国人历来有个少管闲事的习惯,所以也有志愿者问我:这样质疑他们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我的答复就是:少了这样对孩子成长的破坏,我们的教育公益道路将会少一份艰辛。

           真希望早日实现那位湖南电视台业内人士的想法:
           站在客观立场,我认为所有涉及儿童的节目都应配备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指导,甚至可以更麻烦点需要一个专业委员会审定。

           最后声明:在我有生之年,只要还在继续从事公益事业,那么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就不会漠视媒体们这种对孩子心灵成长造成伤害行为发生。因为我相信“对恶的容忍,就是对善的亵渎”。

    2014年1月7日凌晨6点     

           欢迎参与新浪微博讨论: http://weibo.com/1403191384/AqShfnHSO

           推荐阅读: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
                              陈词:我所知道的变形计第七季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