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精神斗士夜以继日锤炼出来的肌肉张力。”------托尔博特·麦克卡罗
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逐渐成长为有身体、有心灵、有精神的个体。父母则是孩子的托管人、保护人和服务者,是那个深爱孩子、指引孩子的人,这些职能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尤为突出。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在出生以前就开始学习并处理信息。父母则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 我们生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欲望,我们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我们努力学习,努力伸展肢体,努力获得更多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灵魂的欲求往往被误解为身体或物质的需要。好像只要我们能够更受欢迎,更有钱,拥有更多的爱、更多的权利、更好的工作,我们就会幸福。然而当我们试图通过身体或物质的东西,通过自我以外的东西来满足这些欲求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能满意。有时候我们甚至试图用其他方法,希望能够使自己对这些欲求所带来的痛苦变得麻木,可往往却使我们变得更加空虚。这是因为只有把这些欲求与我们的精神追求相联系,才可能真正的满足这些需求,这是一种召唤,让我们去意识我们对于生命整体的内在意识;这是一种前进,朝向精神发展核心的整体性。 孩子是什么 孩子就如同橡树种子,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所有美德,等待成长。你也许听说过有的种子能从城市街道的水泥地里破土而出,生长的渴望是任何生命最强烈的需求之一。 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以下4点决定的:本性、教养、机遇和努力。“本性”是孩子的自然天赋或品德的轮廓。尽管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潜在的具备所有美德,但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美德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就像玫瑰与菊花的秉性不同一样。“教养”就是一个孩子如何被教育,孩子的禀赋如何被认识和鼓励。有没有进行培育所造成的差异,就如同是对一棵植物进行浇灌还是任其枯萎所造成的差异。“机遇”给孩子创造遵循美德、完善自身的可能性。即使是一个具有顶级创造力的伟大音乐家,如果没有乐器,也就根本不会发现内在于他的“美妙音乐”。“努力”则是孩子的职责,是他回应机遇、遵循美德的能力。最终,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归根到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俗话说本性是老天给的,教养是父母给的。孩子自己必须选择对生活中的机遇有所回应,选择是道德意志的核心。 孩子不是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是精神性的生命体,他们需要身体的关怀,同时也需要感情、尊重以及在独立与非独立之间的一种健康平衡。 你的孩子生来不是要做一块供你涂写的白板,从来就没有这种孩子。的确,孩子的个性和品格都没有完全形成,但这些个性和品格其实就在那里。就像一颗橡树种子中有一颗橡树,它既不会变成云杉,也不会变成棕榈,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潜能。包括遗传的特质;个性的性情;内在的能力:天赋、才华、能力、限度和美德。 父母不是那个把本是王子(或公主)的孩子变成青蛙的人。这种观念在现代比较流行,认为如果父母任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就会是纯洁、无邪和完美的。这种观点主张:正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把孩子从圣洁的宝座上赶了下来。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父母的确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并能够创作孩子秉持一生的剧本。但事实的另一面是,如果任孩子自己发展,孩子将极可能向缺乏耐性、求助于生存本能的道路发展,而这些是他们作为物质(精神)生命的动物性的一面。较低层次的本性也较容易得到发展,因为这些发展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所以孩子非常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指导他们。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纯洁”,他们既有善的潜能,也有毁灭的潜能。他们所具有的每一个品性,每一个美德,都可能被引导或误导。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角色对于他们的成功是如此至关重要。 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像。这是一个较难面对的问题,因为这往往就隐藏在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不是父母价值和荣辱的鲜活证明,孩子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任何事情。生活不是艺术画廊,而是手工作坊。孩子过去被当做父母的证明工具,这在塑造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上,会造成巨大的麻烦。一位很有成就的音乐家,在参加美德分享会上分享了他的体验:他小时候曾被视为“天才”、家庭“救世主”而承受了沉重压力,并从此陷入严重的心理问题搏斗中。抚养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这里有父母需要做的思想工作,也有孩子们自己需要做的精神工作。而父母的那部分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他们的精神工作。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