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为主向以“解”为主转变
记者:在您的想象中,未来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张洪生:从未来学的角度来看,对未来教师的判断是基于对现在的技术条件、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的判断。我认为,未来教师应该具备几种能力,第一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掌握、利用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即教师要知道如何科学地获取信息、如何筛选和整理有用的信息、如何通过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
第二,很强的内容解读能力。教师的职能用古语说,是“传道授业解惑”,未来教师工作的重点不是“传”,而更多地集中在“解”的过程。传统的教师更多的是传道,以讲为主,以解为辅,未来教师可能要以解为主,以讲为辅。教学的基本工作更多地倾向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自我学习。
第三,未来教师要很好地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情感传递。不仅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有趣的教学内容,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感教学才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与此同时,关注学生心理还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个体的情况差异,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针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关注到更需要关注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注意到,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学的过程被我们比较复杂的、僵化的教育方式给扼杀掉了,而在未来教育中,因为是以解惑为主,所以我们要关注个性。但这种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具备的,所以要通过日常培训来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记者: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解”为主,教师的角色是不是也相应地变化了?
张洪生:未来的学生趋于自主获取基础性、规范性的知识,教师更多地充当合作者、指导者和研发者的角色,和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
记者: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师尊是不是会受到挑战?
张洪生:师为尊,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教师的知识全面、完善,拥有更多的观点和更高的角度,这是尊师的一个层面。尊师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德”上。北师大的校训非常有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否值得尊重?能不能为学生做表率?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的完善,还取决于教师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第三个层面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我们一直讲德育,以前是把德育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课程,事实上,德育一定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的,需要言传身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自然会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所以我个人觉得,不会因为教师知识的储备相对于具有海量信息传播能力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说显得越来越少,就不受尊重。以后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会关注教师个人的行为道德,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基础,如果这些方面做得不好,再多的知识储备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技术是转型引爆点
记者:在您看来,传统教师如何完成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解”为主的转型?
张洪生:教师队伍的转型一个是技能的,一个是思想上的。首先,技术的推动很重要,需要在某些重点领域有一些示范性的应用和推广,即看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上示范,在理论上突破,要去研究,去引导。
其次,投入也是一个大问题。譬如说现代的教育技术终端更多地使用了电子屏幕,很多人都提出它对儿童视力和学习注意力的影响问题。有没有那种能够保护眼睛的技术,怎样在技术监管体系下防止儿童过度娱乐化?都需要我们去投入,去突破,去研究。一方面,研发先行,这些争议性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相关生产企业的产品创新,甚至可以说对未来教师概念的推广和普及,更多集中在企业的推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解决了这些问题恰好也是他们的创新点。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看来,更多的还要依靠学校个体的尝试。未来,当一些社会争论性问题解决之后,创新产品的应用可能更多地会由政府来买单。而基础教育变化了,高等教育随之必然会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现在,政府和教育机构已经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依靠教育思想推动教育体制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也绝对是一个引爆点。很多改革都是民间先行,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和认可,然后再由政府主导和引导,最后向全社会普及。我相信利用新技术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要走这个路径。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转型的难点
记者:您的意思是教师转型应该基础教育先行?
张洪生: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基础教育先行比较合理。不仅仅是因为基础教育的知识比较容易标准化,还因为中小学教师年轻化,接触新事物比较快,也好塑造,所以我觉得基础教育先行比较现实。但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和悖论,那就是现代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容易推广,但基础教育领域并不是很适合推广未来教师的理念。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洪生:基础教育终究还是要以学生学为主,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是有限的,虽然通过锻炼学生自我搜索知识的能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是发展趋势,但是这个度跟高等教育阶段相比,我觉得还是有限的。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知识体系的划分越来越复杂,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学生日趋从基础教育的“教”向高等教育的“解”来转换。所以我说未来教师以“解”为主也是分层次的,并不是所有层次的教师都是以“解”为主,但“解”是一个趋势。并且,未来教师的发展还得益于教育体制的改变,如果体制不打破,我觉得在短期之内,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很难会有所改变。
基础教育阶段虽然不适合推广未来教师的理念,但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个领域更容易推广。高等教育阶段虽然适于推广未来教师,但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怎么讲呢?基础教育的知识库和知识体系无论是系统化,还是标准化,都比较容易,可以由第三方机构来提供一个公共的知识服务平台,包括教材、案例、信息库等等。
记者:那么,高等教育呢?
张洪生: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学科体系分类非常复杂;其次,教师面对的学生相对小众;再次,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教师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即教师在传授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还带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念,除基础性知识外,还有很多处于社会研究前沿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很难完全标准化和系统化,因为它是老师自身个性化的东西。即使可以标准化,由于其前沿和小众,这个工作也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只能教师自己做,工作量十分大,何况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仅只承担教学的任务,还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所以高等教育教师的转型,挑战还是巨大的。
另外,高等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更趋向研究和创新。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他的某些观点可能跟教师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记者:这么来看,高等教育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 。 张洪生:未来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面临着新技术手段的挑战,还面临着复杂的工作任务和更多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挑战。与此同时,在教学思想、学术理论、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等等方面,都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谈未来教师,肯定是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在具体的教师自身能力建设和教师观念转变过程中,肯定会受这样那样的限制,基础教育变革更多的是受教育体制的限制,而高等教育变革更多的是受教学内容和教师工作量的限制。
记者: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数据库对教师转型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那高等教育怎么办?原地等待吗?
张洪生:我觉得很重要。在理念上,高等教育跟新技术更契合,但在应用上确实又比较矛盾。我觉得可以这样解决,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在重点学科、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学科,或联合其他高校,或自己来做一些标准的课程体系,形成规范的课程库、案例库。然后由老师自主在库里选择,个性化定制教学方法、传播方法、案例等。成功的话再进行大面积普及,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促进新技术在高等教育的应用和普及。
文章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杂志
(小编按:教育在未来肯定是面临着转型,而教师在这当中起的作用若不是推动则注定被淘汰。那么未来的教师到底需要做些什么呢?窃以为,最基本亦最重要的一点是抛却固有的教育束缚,去倾听时代的声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知教育这件事。)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