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域外】说说我眼中的德国教育体系
    2015-01-05 15:45:28   来源:云行西处的博客    点击:

      德国被称作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不仅国家实力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整体的国民素质更是常被人们称道,他们的教育体系中有没有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地方?

     

      1. 办学者多样化,但教育不实行产业化。

      在德国,教育事务归各州政府的教育部自己管辖,权力下放,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中除了市、县、州等政府级别的承办人之外,还有一部分的承办者是注册了的私人社团或教会。教师们的工资级别按照工作领域来划分,比如,中学老师的收入会高于小学老师。工资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学校效益无关。德国的教育没有产业化,各个学校按统一的教学大纲上课,学校禁止开设以“创收”为目的的学前班、提高班等。这样做,第一,杜绝了教学和老师经济利益挂钩的现象,尽可能地保证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第二,可以吸引社会上的企业为办学提供支持。德国的学校经常给学生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项目周”、演出、讲座等等,资金的缺口常由当地的企业和某些基金会出资赞助。这些企业和基金会把这样的“投资”当做慈善事业,既不求回报,也不为了上版面,博眼球。因为有些项目需要常年的投入,例如,有的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在常识课中会加入课本以外的内容:什么是健康饮食?烟酒对身体的危害;如何对毒品说不。来讲课的是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师资费用就是企业赞助的。这样看来,在德国,办教育并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教会、企业的事,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事业。

     

      2.通向高等教育的路上,并非只有一座“独木桥”。

      德国的小学一般只有四年,学生凭四年级的成绩单和老师的推荐,可直接进入中学学习。传统的中学有三种模式:

     

      1)文理中学(Gymnasium):现多为8年制,学生在12年级时参加高中毕业考试,通过后可以根据成绩进入综合大学学习。

      2)实科中学(Realschule):学制6年,学生在10年级时考试结业,获得实科中学毕业证(mittlere Reife)。

      3)普通中学(Hauptschule):学制5年,9年级时进行结业考试,学生获得普通中学毕业证(Hauptschulabschuluss)。

     

      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不能升入综合大学,他们通常选择参加职业培训。一方面,他们要在公司里“上班”,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去相应的职业学校参加理论学习。这样的职业培训,按不同的专业领域,大概持续三到四年,在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都合格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工作,加入上班族的行列。

     

      传统意义上,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职业培训后,进入手工业领域(漆匠、木匠、水暖工……)的较多。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常进入公司,从事办公室文员方面的工作。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在结束大学的学业后,能够进入公司的管理层。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以及兵役制的取消,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德国的教育体系显出了特别的优势,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阶段,给每一个人提供机会。首先,小学毕业后分流的学生,并没有在求学的路上受到限制。即便进入的是普通中学,如果学生后来的成绩优秀突出,仍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转学手续简单,家长不需要额外交纳费用。其次,那些参加了工作的、没有高中毕业证的年轻人,如果想进入高校学习,可以到相关的学校参加专业结业考试(Fachabitur),通过后可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FH)学习。和那些综合大学(Uni)毕业的大学生比起来,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德国公司不会受到歧视,因他们拥有更多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往往会更受公司欢迎。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这种灵活性,不仅保证了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还杜绝了很多不正之风。只要你够努力,总有一扇大门为你敞开。学生们不会有强大的升学压力,家长们也免掉了“择校”的痛苦。所以,在德国,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几乎都是就近入学。

     

      3.鼓励民众“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提高国民素质。

      德国人的整体国民素质很高,这不仅仅是“校内”教育的结果,还得益于成功的“校外”教育,即成人教育。德国的“大众高校”(Volkshochschule)便是成人教育中的一大特色。

     

      说是“高校”,其实“大众高校”跟高等学府一点关系没有,这类学校是由市、县、州政府专门拨款,特地为成人在业余时间学习、进修、培训,提供课程的学校。任课教师不需要师范毕业,只要拥有普通高校的毕业证,或相关专业的资质证书即可。每所学校独立运作,一年中分成两个学期,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从历史、政经、文化、法律、教育、心理学和环境保护,到戏剧、舞蹈、音乐、摄影;从体操、瑜伽,到电脑软件应用和各种语言班。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些课程开设的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每年都会打印成册,放在公共设施内,如银行、图书馆和市政府等地,免费发放。因为是政府出资补贴,鼓励民众继续学习的“惠民”措施,学员们只需象征性地缴纳些学费,所以参与者很多,有些班一时还报不上名。

      

      在这些学校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七十多岁的老人来学电脑,西装笔挺的经理下班后赶来上中文课,家庭主妇们结伴去做瑜伽……在德国,声色场所没有太大的市场,因为,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体育俱乐部或者“大众高校”才是消磨业余时间的最好去处。面对着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德国人,面对着给国民出钱提供教育机会的政府,怎能不让人心里升起一股敬意。

     

      4.工会的力量能间接影响教育。

      德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工会,这是让雇主阶层相当头痛的一个组织,力量极其强大。在保护劳工权益方面可谓尽心尽力。工会委员会的代表受到法律保护,不能轻易被解雇。他们负责定期和雇主进行关于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的谈判。一旦谈不拢,就会使用“罢工”这个杀手锏。德国铁路如何?汉莎航空牛不牛?他们的员工罢工时,照样罢得理直气壮。

     

      因为有了工会的制约,德国的员工们才能劳有所得,得有所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乐业。试想,如果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薪酬水平合理,能够保障一份稳定的生活,那么所有的父母是否还会逼着孩子上大学,读博士,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这是不是在间接地缓解教育的压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钱并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让其有效运作,让全社会参与其中,才能让大多数民众受益。在这方面,德国走得很远……

     

      文章来源:云行西处的博客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