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干货】知道了我们痛苦的根源,下一步该怎么办?
    2015-03-11 14:38:50   来源:    点击:
      我的一篇文章内容是写痛苦的根源分为三个方面。有人留言问:我知道了我的痛苦根源,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是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痛苦根源,但是不知道如何改变。而且很多时候努力克服,终究还是在一个怪圈里打转。

     

      通常面对自己的痛苦,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知道自己的痛苦根源,尽可能不去看他,带着症状继续生活,接纳偶尔的症状发作,或症状发作的时候纠结一番;一个是开始自我成长,回到原发性事件改写心理现实,从此不再受折磨,但有成长就意味着要经历痛苦……

     

      大部分人不知不觉选择的是前者,而我的职业我的特点导致我在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后者。所以分享一下,知道的痛苦的根源,又试图改变该怎么办。同样是两种办法,一是选择专业的力量介入,帮助自己成长,效果会相对快;一个是自己始终带着觉察的心,正视痛苦,但是效果不见得好,时间可能会很漫长……

     

      例如:《唐山大地震》里面的主人公:张静初饰演的方登,在救援人员发现方登与弟弟同时压在一块板上,认定姐弟中只能有一个被救,母亲在不断催促下百般痛苦的说出了“救弟弟”的时候,被头脑清醒的方登记在了心理。给幼小的她写下的心理现实是:“妈妈抛弃了我,妈妈爱弟弟胜过爱我”但这些只是方登的心理现实,却不是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地震过后,灾区重建,原来的住址已经高楼林立,可是妈妈始终心如废墟,30几年折磨自己,艰苦度日。一直被女儿离去的内疚折磨着,而且还无论如何都不离开老房子,就担心丈夫女儿回来了找不到家。

     

      “妈妈放弃了她”的心理现实压着她32年,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方登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保住女儿的性命不得已的决定为女儿截肢,之后看着女儿残缺了的身体失声痛哭的时候。突然唤醒了心底的柔软,母亲爱女儿,甚至胜过爱自己。在生与死的面前,没有一个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儿女,除非万不得已,而做了这样的决定的母亲其实生不如死。

     

      虽然方登见了母亲,但是“母亲放弃了她”的心理现实32年无法彻底抹去,正因为无法原谅母亲,养父这么多年一直催促她仍旧不回唐山寻亲。直到在祭拜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墓地中埋藏着地震前她背的书包,以及这些年母亲为她买的所有课本,从小学到初中,所有课本都买两份,一份给弟弟方达,一份给她放到墓地里。那一刻方登的心理现实才终于瞬间得以改写。由“母亲放弃了她”改成了“母亲爱她” 。

     

      这种靠自己修复创伤用了32年,而且机缘巧合的靠地震的情景重新修复。所以会建议渴望成长自己改写童年创伤性事件留下的心理现实的朋友,最好能借助专业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有关痛苦的心理现实,这些心理现实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亲密关系。比如:从小离开父母被寄养在别家的孩子会写下“父母不爱我”的心理现实,于是安全感缺乏,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潜意识里有童年的委屈和对父母的怨气,直接影响与父母的关系,而且间接影响自己与爱人的关系。

     

      而这只是心理现实:很多把孩子寄养在别家的父母,是为了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得不背景离乡出去打工,而且远在外地的他们对孩子是日夜想念。有时候,别说寄养,哪怕就是卖孩子,都是出于爱。我们看过《1942》,因为饥饿,把孩子卖掉是为了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吃有喝的人家,过的更好的一点。

     

      很多心理现实遮挡住了我们感受爱的能力。比如小时候有一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因为父母离异我由奶奶带大,奶奶生病的时候姑姑去看望奶奶,姑姑会怪我拖累了奶奶,这一幕在我心理写下的现实是“姑姑不爱我,甚至怪我”。所以,这个心理现实一直笼罩着我,让我总是担心自己不被爱,当然更感受不到姑姑对我的爱。

     

      很多年过去,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姑姑邀请我去她家里吃饭,我都拒绝。直到开始心灵成长,从潜意识层面重新认识那一幕,我才发现姑姑当时对我的埋怨只是出于对奶奶的心疼,不是不爱我。我渐渐回想起姑姑当年因为心疼我劝父母别离婚的时候脸上挂满的泪珠,想起姑姑目送我离家时远远望着我且久久不离去的身影,并回忆起小时候姑姑背着我的诸多情形。

     

      这些偏离客观事实的心理现实就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看不到蓝天的纯净和阳光的明媚。小时候,爸爸习惯说一句话:“妹妹小,你让着她”就常常让我感受到父亲爱我胜过爱妹妹。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父母的偏心都不是有意的,我们常常感觉受伤,只是因为父母没有用我们期待的方式爱我们。

     

      天下的父母却都在用自己会的最好的方式在爱孩子。由于文化的缘故,作为中国人,我们总认为谦虚是美德。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位老师夸奖班里一位学生努力,这位孩子的妈妈出于客气和谦虚说:“她就是笨鸟先飞吧”。这句话被女儿听到了心里,也影响了她的女儿二十几年,当年被妈妈形容的笨鸟女儿已经是学校的德育校长,温文尔雅。可是无论别人如何夸奖她,这些年就是因为当年妈妈“笨鸟”的评价始终不懂得欣赏自己。

     

      只有我们回到原发性的事件的画面,重新去感受那个当下自己的感受,以及给我们造成伤害的对方的感受,体会对方的伤害出于无心的一句话,甚至是对方爱我们的方式,我们内心对这一过往经验带给我们的创伤才可能得以修复。

     

      小时候和兄弟姐妹或者玩伴,一起玩耍总免不了冲突。在毫不干涉的情况下即便两个孩子打的不可开交,两个孩子第二天依然会和好如初。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如果被一方或者双方父母阻止了,孩子们内在各自残留的能量没能得以释放,孩子反而从此会心生芥蒂。没有任何孩子会因为打闹而心理受伤,恰恰是家长好心的干涉会伤到孩子心理。

     

      创伤仅仅是因为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每个人对爱的解读不同。可惜,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带着创伤生活,不知觉察的痛苦。今天,面对创伤事件我们幸运的可以选择修复……

     

      转自:微阅心理  作者:鲍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探索交流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