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居住在大连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青社区74岁的周奶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送快递的。打开快递,周奶奶满脸无奈:原来是刚上大学的孙女寄回来的一大包衣服,从里到外一共七套,连内裤、袜子都没落下,让她帮着洗。 (9月19日《城市信报》)
诚然,我国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使学生学业压力沉重,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包办一切的理由。父母的大包大揽,非但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还有可能自食苦果。实践证明,知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作用是有限的,而能力和素质才是关键。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就是对能力和素质最基本的培养。 家庭教育本该包括人格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可在我国现在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是 “校外辅导员”,负责监督孩子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安排孩子休息时间、节假日的学习任务。不少父母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什么也不管,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甚至爷爷奶奶生病也不去看望。 这样的家庭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一方面,孩子会认为,我只要完成学习任务,考出不错的成绩,就算是对父母的交代,于是对父母的付出根本不领情,没有感恩,反而因为学习问题,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孩子除学习到一定知识,能拿出一份分数不错的试卷之外,其他什么也不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少家长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会做饭、会洗衣,考不出好成绩有什么用,等到上了大学,这些自然就会了。可他们没有想到,自立的意识远比做饭的技能更重要,而这种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笔者曾在加拿大访问,听当地家庭宿舍的房东谈到一个“极品”中国留学生,这名留学生已经16岁,可却要大人帮其穿衣,在他看来,这个学生就是不健全的。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教育要各司其职,同时互相补充。其中,学校教育主体为知识教育,家庭教育主体为做人的教育,社会教育则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外部环境。总体看来,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是在围绕知识教育转,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的相关内容缺乏,其结果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责任心、关爱心比较淡漠,也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家庭教育先行一步,父母要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转到关注孩子自立自强意识以及能力培养上来。值得反思的是,以前不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足以辅导孩子的学习,可是却有很好的家教,孩子不但懂得文明礼貌,尊敬长辈,还吃苦耐劳。可现在,很多父母有大学文凭,但良好的家教却渐行渐远。
针对大一新生来校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状况,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一工作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入学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日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就为大一新生进行了“洗衣服”的培训和关于职业生涯的讲座。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基础分院团委书记袁红富说,开学后,学院曾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到校后生活上不能自理、自立。有个别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还会请钟点工帮忙打扫宿舍、洗衣服。所以,他们本学期在大一新生中开展了“自立自为”的教育,从生活、学习和职业规划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生活上,该学院请家政人员来校,为大一新生开展“洗衣服”培训,告诉他们洗衣服的一些常识,如衣服要放在水里泡一会儿再洗、挂起来时要拉平等,很多学生上了培训课后,对如何洗衣服有所了解,能慢慢自己动手去洗了。另外,很多学生由于在家里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来到学校后,在由自己决定每天吃什么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于是,出现了挑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饮食极不科学。为此,该学院请来一位懂营养学的老师,在食堂里给学生开了一场关于“体形、运动和饮食、经济和饮食”的健康讲座。学生们很感兴趣,现场来了1000多人,把食堂都挤满了,女生关心怎么吃能保持体形,男生关心“运动和饮食”的内在联系。讲座后,老师还就学生们点的菜,现场评点,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不盲目学习,能有一定的目标,温大城市学院还请专家为学生开了职业生涯的讲座,进行就业指导。袁洪富老师说,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如果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个清晰的认识,那么,学生们就不会虚度光阴,毕业时也不会漫无目的地寻找职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