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假替值日孩子打扫教室 称怕孩子累着
整整一周,在汉口唐家墩某公司上班的高女士,不得不顶着“早退”被扣奖金的风险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上班”——帮女儿打扫教室清洁。 孩子教室的清洁为何需要家长出马?高女士说,女儿是汉口某知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学初,老师即公布了一张清洁值日表,全班40名学生,每4人轮值一周,本学期总计22周,每个学生差不多轮两回。 本来合情合理的事,谁知落实起来就变了味。有些家长来接孩子时,看到孩子在做清洁顿生怜意,干脆把袖子一卷自己动手。起初只是少数几个家长代劳,后来主动帮忙的家长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潜规则”:值日表上是哪个学生的名字,放学后就由其家长负责做清洁。 校园清洁”潜规则”究竟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记者近日随机对14所小学进行调查,发现校园保洁城乡有别。 镜头一 远城区:扫地、擦窗户样样都行 11日下午4:30,东西湖区将军路小学,学生们背着书包陆续从教室里走出来,站在操场上排队,只待老师发出“放学”的口令,而家长们一律站在校门外等候。 10分钟后,校园安静下来,只有做清洁的学生还在忙碌。记者在一(2)班教室看到,一个瘦瘦的男生一脚踏在窗台上一脚踩在课桌上,麻利地擦着玻璃,另一个男孩则在下面帮其扶着桌子。擦窗户的男生名叫黄钰涵,他是当天值日的四个人中个子最高的,所以由他负责擦窗户。 教室另一侧,男生季俊刚和万世伟正在分组扫地,两个小家伙个头均不足120厘米,扫起地来十分过细,连靠墙的桌子角也扫得干干净净,中途季俊刚捡到一支铅笔,默默地走上讲台放进收纳盒中。 班主任潘汉芳说,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班里制定了“智慧中队清洁表”,将教室内外的环境维护任务下放给每一位学生。 记者在黑板前一张名为“一(2)班智慧中队清洁表”上看到,诸如室内清扫、提(洒)水、擦前门、擦讲台卫生墙、擦黑板、擦走廊窗户、擦洗饮水机、擦洗劳动架、打饭、打菜等“工作”均注明了具体负责人。 “不累呀,我在家里还帮妈妈拖地、洗碗呢。”因一直忙着擦窗户,黄钰涵的额头上已渗出汗珠,他擦了擦汗又转头去洗抹布。 镜头二 中心城区:孩子一动手,家长就叫停 12日下午5:40,记者在武汉育才第二小学看到,校园里满是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记者注意到,许多孩子一走出教室,随手将书包甩到家长手中,家长顺势将书包转移到自己背上,亲子间的配合已形成一种默契。 一(7)班教室里,课椅被码在课桌上,五六个家长正忙着做清洁。一个小男生拖着一个湿漉漉的拖把冲进教室,还没拖两下,一位家长马上拦下,“我来,我来!你到教室外面等着,莫把衣服搞湿了。”小男生貌似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放下拖把走出了教室。“妈妈不让我搞,我也没办法。”当记者询问他为何不帮忙做清洁时,小男生一脸无奈。 十来分钟后,家长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小男生又跑进教室,想帮忙把课椅从课桌上搬下来,又被家长叫停,“哪个要你充能,莫把脚打到了。”小男生只得放手,默默地走出教室。 从一楼到四楼,记者探访了一至三年级的十多个教室,发现一二年级教室的清洁卫生基本上是由家长代劳,走廊、楼道的保洁由保洁工负责,只有少数孩子留在教室里象征性地帮一下忙,到了三年级,家长代劳的现象才明显减少。 调查 城里家长有“三怕” 八成城里伢直言很少动扫帚 此次调查的14所小学中,记者仅在3所小学看到家长代做清洁的现象,而这3所小学都是位于中心城区的知名小学。 教室的清洁为何不让孩子自己打扫?记者现场采访了三十多位家长,家长的说法不外乎“三怕”:怕孩子太小不会做,做了也做不干净;怕孩子动作太慢,耽误了培优或回家吃饭;怕孩子累着了,上了一天学,想让他们休息一下。 到底是孩子怕累不想做,还是不会做?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对230多位中心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近七成学生表示自己会扫地、擦桌子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有三成学生坦言自己不会。值得一说的是,有超过八成的学生直言自己在家很少动扫帚,因为家长不要他们动手。 “妈妈说我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习,其他的事不需要我插手。”7岁的萱萱说,“感恩节”的时候,老师曾经布置过一个家庭作业,请大家回家后帮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本来想帮妈妈拖地,结果被妈妈推到了书桌前。 “流动花朵”学校不请保洁工 日常清洁是“小儿科” 而在“流动花朵”较集中的将军路小学、武药小学、西马路小学、三眼桥小学,当谈到当值日生为班级做清洁时,孩子们的反应甚至有些期待,“我不觉得累,挺好玩的。” “我们学校没有请一个保洁工,所有的清扫维护工作都由老师和学生完成。”武药小学校长陈丽秀说,该校有20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流动花朵”,父母终日忙于生计,生活的现状让这些孩子不仅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儿。所以,扫地、擦桌子、擦窗户这些校园日常清洁工作,对学生而言就是“小儿科”。 将军路小学德育校长孙春凤认为,孩子爱劳动、勤动手,从某种意义来讲与他们的父母肯放手是分不开的。她说,该校1750多名学生,80%以上是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许多孩子小小年纪还得照顾弟弟妹妹。有些家境不错的独生子女,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也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扫地、擦桌椅虽然是小事,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并非是有的家长眼里“吃力不讨好”的事。 说法 “能干”妈妈 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武大特聘教授、中央教科所心理教育研究专家尹邓安说,有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则将6岁以上的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妈妈太能干,孩子很可能变笨蛋。”尹邓安说,喜欢事事包揽的“能干”妈妈是苦了自己,害了孩子。你的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参与体验的机会,也拖延了孩子成长的步伐。最怕妈妈们说“你的任务是学习,其他的事儿不用你插手”,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为班级、家庭分担责任,学会合作服务他人,难道就不是学习了么?恰恰相反的是,大量事实证明,不少孩子学会的是自私与逃避责任。 尹邓安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一直都倡导家长要学会“示弱”,适当地“五装”,即装糊涂、装无知、装学生、装病、装穷。其中,“装病”就是提醒家长,没机会也要找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支招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但不要成为孩子的依赖。”说到家长越俎代庖现象,硚口区实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简敏认为,老师有必要提前跟家长“打招呼”。简敏说,以前确实有不少低年级家长帮孩子做清洁、背书包,虽然她很理解家长爱子心切的心情,但她坚信一点:家长不可能永远扶着孩子走路,否则孩子永远不会自己走路。 开学之前,她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就跟全班家长定下一条“班规”:每天让孩子帮家里做一件事。开学第一天,她将全班31名学生分成5个清洁小组,每个小组轮值一日。第一个月,允许家长进入班级,和老师一起指导孩子做清洁,包括:如何拿扫帚,怎样洒水,如何摆桌椅等等,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一个月后,班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分工协作较好地完成班级的打扫工作。家长们对孩子评价也从以前的“什么都不会”,变成了“懂事多了”。 编后语: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以免成为孩子的依赖。家长不可能永远扶着孩子走路,否则孩子永远不会自己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