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蒙氏的敏感期提出是充满仁慈之心的,简直是在为口不能言言不能辩的婴幼儿在代言权利。
比如,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是正常的而且一定要让他吃,因为那是口唇敏感期。因为这一条,多少婴儿免受家长的“打手手”。
又比如,孩子总是喜欢桌子下面衣柜里面钻,我们知道那是空间探索的敏感期,知晓这个之后,我们不但不责怪他们把衣服变成拖把,而且还提供更多的可以躲猫猫钻洞洞的道具,我们自己也玩得不亦乐乎,仿佛再过了一次童年。
又比如,面对孩子老是往地上扔东西,捡起来又扔捡起来又扔,我们不但不一边抱怨孩子太调皮太不体贴父母太是奇怪生物,反而含笑待之——当父母知道孩子反复进行的怪行为是正常的,还是敏感期的,他们就能放下焦虑,让孩子从容地成长。
不得不承认,蒙氏的敏感期理论有点像“一把了解儿童心智成长的金钥匙”,是小孩子的生命说明书。
但是,我也为敏感期的一些危言耸听的说法感到不安。比如,现在是孩子的数学(画画、音乐、语言)敏感期,孩子学什么都特别容易,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敏感期就永不再来。
这样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事实。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错过了,都不会再来。比如,对于我来说,大学本科那4年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读研究生虽然也在校园,跟本科的体会完全不同。
但是,把孩子某个时期热爱涂鸦,某个时期对语言敏感,上升到错过了就永不再来、决定一生的地步,我认为是太危言耸听了。
是的,对于数学、画画、音乐、语言……等领域的学习,儿童时代会具有敏感期,但对于一个人在这方面的才华并不起决定作用。其实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请你环顾四周,观察一下你的在某方面具有才华的朋友,你觉得他们具有某项才华的原因是什么,来自于哪里,是否是因为童年的某项敏感期时父母或者培训机构的训练?
据我对周围朋友的观察和采访,他们在童年时期压根就不知道“敏感期”三个字,更没有接受过什么训练,让他们才华萌芽的,是上帝给的天赋;让他们才华发展的,坚持的,是内心的热爱。
先举我哥哥的例子。我哥哥是典型的差生,即便我父亲是当地教育局的公务员,可以想办法让他几乎把我们当地的学校都读一遍,他都没有办法能够坚持高中毕业——在最后几个月,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干脆离家出走。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家那盏8块钱的小台灯,我哥就一直被我爸给拴在那个台灯旁边,每天睡觉的时候看见他还在台灯下学习,每天起床的时候看见他还在台灯下。
不久以后,大哥有了一份学校里面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但他居然在上班的时候跑去打麻将,连”正义“的我都去掀过一次桌子,没多久他把自己的工作给打没了。但是,这样的”垃圾少年“后来在做什么呢?
他发现自己对商业感兴趣,开始开药店,第一个药店亏损了半年后开始盈利,第二个药店开张的时候,已经把店里面的每个广告位都卖了出去;他甚至自己研发了药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还卖给其他同行。他又被拴在了一个台灯下面,不眠不休地研发他的各类产品。
我哥对我很宠爱,每次我回广州,有点像“元春省亲”,我哥必然开着他的豪车,当我的司机、提包助理兼买单大款。但是,最近几年,“元妃”得自己亲自开车去办事了,我哥背个书包,跟我说去上学了。几年下来,他居然成为了著名中医,看病门庭若市,甚至有从外地坐飞机火车来求诊的。学术地位很高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也定期请他去开课讲座。
我不知道我在天堂的父亲知道这一切会想些什么,从长长的一生来看,儿童时代的某个学习敏感期真的是无足轻重的,父母不必为没有及时开发孩子而感到内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什么都不用给孩子,如果要给,那就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生命节奏去发展的自由。
音乐要从小开始学,否则就学不出来——这是音乐学习的神话,事实却并非如此。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在《让孩子自然快乐地学习》一书中提到两个例子。其中一位是职业音乐家,可是她到21岁才开始学习钢琴,因为需要选修一门乐器,她就选修了中提琴——她还没有从学院毕业,已经可以在美国国家级乐团纽黑文交响乐团演奏中提琴。然后,这位女士还告诉霍特,乐团里面的大多数专业演奏人员是从20几岁才开始学习乐器的。
霍特本人从40岁开始学习大提琴,演奏了两年,后来有8年没有碰过,50岁的时候,他几乎从头开始学习大提琴,现在他几乎能高水准地演奏大部分经典曲目,水平跟朱丽亚音乐学院毕业生的相当。
50岁之后学习大提琴,“在学习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我没有遇到哪一样困难是难以克服的”,霍特说。
我们在跟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常常认为:走得最快的人,会走得更远。事实上,地球上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走得久的人,才走得更远。儿童时代敏感期只是一个起跑,起跑得快一点,领先一点,在长长的一生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大多数甚至是一种阻碍。
我一直具有写作的才华——从小学开始就被全校传看作文,上大学的时候,我甚至第一个寒假没有回家,关在宿舍里面准备写惊世巨作。
巨作没有写出来,到了30岁的时候,我对自己当作家已经没有指望,我不再写任何工作意外的文字,专心当一个为人做嫁衣的编辑。直到几年后的今天,我突然在儿童教育领域找到了写作的快乐,看见自己署名的作品将要一本一本出来。
比如今天,我从5点钟摸黑起床,到现在满天朝霞,看见这篇文章写出,我内心充满了愉快。
生育孩子之后,为了养育,也为了童书出版的工作,我如饥似渴地看了越来越多的书,有一段时间以看艰涩的理论书籍为乐,跟越来越多业内人士交流碰撞——当我越来越接近事实的真相,领悟到那本质的答案时,我的内心全部被喜悦快乐占据。
我完全忘记每天5点起床写作之苦。
我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已经一年多了。
大家都知道学生时代跑800米的畏惧和艰难,从恐惧的800米到享受的5公里,我自己找到的秘诀是跑得够慢,要慢到找到自己的节奏(我跟我先生的节奏不一样,如果我们俩要并肩跑会两个人都不舒服)。
找到节奏就会舒服、自在,就能够轻松地坚持跑下去。当跑到20分钟(大约3公里)以后,就会分泌运动内啡肽。
内啡肽有点像爱情,让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觉得累,都觉得快乐。 万科的郁亮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不快乐而能够坚持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人生长跑应该是: 是的,内在动机才是真正的敏感期。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