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在尽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孩子,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祝福孩子能够获得美满的生活。但很多时候,所谓的「美满、需要」都是来自父母的定义而非孩子的理解,父母给予的往往是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学会如何示爱,如何兼顾爱的教养是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习的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个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大部分中国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会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再见到这个沟坎,你觉得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在的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沟坎,处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的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更加谨慎地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
如果孩子的这事情况是这样的,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一、认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有无助的感觉,而且常常不知道寻求他人的帮助,容易困在问题当中,比较情绪化。 二、认为孩子「害怕,所以绕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选择逃避或转移的方法。逃避和转移在有些时候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长期这样,会造成焦虑。 三、认为孩子「害怕,要妈妈抱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首先想找人帮忙,处理事件依赖性比较强,对自我不太相信。 四、认为孩子「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来很有热情、坚强,遇到困难会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对于困难的总结不够,因此很可能经常让自己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受伤。这样的父母往往来自于「忽略内在精神需求」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认知,造成父母不同的应对
当父母把孩子抱过去,也许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当成「孩子应该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妈妈辛苦了一天给你做的饭,你还不喜欢吃!」 「我为你放弃了多少,你还不好好学习,只想出去玩!」 父母需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和孩子自身的真实状态和需要分开来看。两者并不对立,期望本身也没有错,因为期望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导。但是如果两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必须照搬的标准,其实就是在打着爱孩子旗号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为了自己的期望而长期打压孩子的其他爱好,那么,这个期望就会成为孩子的反抗对象!孩子甚至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过分关心会摧毁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使孩子的内在充满不安全感
如果孩子自我保护力量大,为了反抗父母侵入,就会表现出和父母的对抗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