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孙老师有一个学步期的女儿,摇摇摆摆已走得很好,但却也有些烦恼:小朋友开始四处探索,对厨房卫生间充满好奇,一有机会就想进去探个究竟。
在长辈眼中,厨房乃危险之地,有明火,有刀具,有易碎的餐具。通常,为了杜绝危险,大人们采取的方式是明令禁止孩子进入,伴以不由分说的强制手段,比如关门、将孩子抱离。这种方式,往往拓展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大人们认为有危险的事情,就会禁止孩子去做。
另一位经常往来的小朋友晶晶是由外公外婆照看的,常常被禁止做很多事情。而这些禁止并未令晶晶打消行动的念头,却令她凡事都以最快的速度达成,比如直接从床上走下地,摔得满脸是血;快速拿到物品,迅速离开到达自认为安全的角落把玩;囫囵吞下锡纸未褪的巧克力。一味禁止并未实现保护,反而导致更大的危险。
因为惧怕危险而限制小朋友的活动空间与行为,并不可取。一方面,这样的方法丝毫无视孩子的探索需求,人为阻断了孩子对世界的触摸和探求;另一方面,越是禁止,就越是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高悬的禁止,令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打破禁忌,而对于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却不去考量,也根本没有条件去学会考量。
为什么不可以就让孩子去探索呢?
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对一个环境的安全程度做出恰当评估后,决定介入的方式和力度。
我想起女儿爬行期、学步期的探索时光。女儿会爬以后,喜欢在地板上爬行玩耍,我们将那些诸如剪刀、玻璃之类非常危险的物品收纳起来,尽量为她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探索环境。家里靠近阳台的地方有一块高出地面20厘米的平台区域,刚学会爬行的女儿,常常轻易地爬上去,等到要爬下来的时候,却有些困难。我在一旁既没有施予帮助也没有阻止。20厘米的高度,磕碰的后果是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的,更重要的是,我始终认为有些疼痛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需的。于是,女儿一不留神就如下馄饨般滑下来,由于惊吓和疼痛,总要哭上几声,这时,我会上前拥抱她,给她安慰:“我知道宝贝摔疼了,但是你是自己爬下来的,很棒!”这样的疼痛与鼓励令她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从高台上爬下来,也令她在学步期上下台阶时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勇敢地爬起来再次练习。
很多时候,我们的介入可以更多地体现在给出建议和示范。有一次,女儿在咖啡馆攀爬比她还高的高脚凳,当我发现时,她已经爬到凳子上了。我并没有为了怕她摔跤而不由分说地抱她下来呵斥她,而是站在她身边,教她应该如何从这个高高的凳子上安全地爬下来。当她安全地爬下来之后,我又建议她多练习几遍,当然是在我在场的情况下。
女儿也最爱厨房,那里有一个她可以随时打开的柜子,里面都是些塑料或纸制的日常物品,我对她说:“你可以进厨房,妈妈为你准备了一个专属于你的柜子。其他的抽屉柜子,你想打开的话,要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不会说话的她点头表示同意。我和先生常常会偷偷在里面放些新奇的玩具,让她惊喜。
现在女儿快满三岁了,她会和我一起在厨房准备晚餐,我也很乐意请她帮助我拿取一些不是十分沉重的餐具。女儿非常清楚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因为她的探索需求被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她拿取物品并不慌乱、急躁,对那些真正危险的物品(比如刀具),并无特别的兴趣,且知道拿取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其实,我们的成长经验早就令我们明白:越是禁止的越有打破的欲望。我们也曾被禁止做这个被禁止做那个,但是,我们又何尝没有去做呢?有些做了,无伤大碍,有些做了,惶恐不安,却因为是被禁止的,所以不敢求助父母,这何尝不是父母的遗憾。
与其说教阻止,不如视具体情况,让孩子尽量自在地去体验去经历,适当地为他提供安全的看护和指导,不过度保护,也不处处设限。如此,在经验的积累中,在探索的成就感中,孩子才能够有机会学会承担行为的后果,有机会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小编按:刻意地禁止,不如设计安全地“放纵”。请让孩子放心大胆的接触这个世界。)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