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家庭教育 >
    【育儿】孩子生活中必须要有“家庭仪式感”,你们还有吗?
    2015-02-24 10:29:55   来源:    点击:

      家庭仪式感

     

      原文刊载于《家庭•育儿》

     

      春节,回到了老家。今年,巷口不再有父亲远远眺望的身影,我也再不能快步跑过去挽起父亲的胳膊,拉着他一起往家走……到家已是大年三十,父亲的照片已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了爷爷奶奶照片的旁边。燃起一炷香,跪在照片前,行叩拜大礼。低头间,泪珠滑落……

     

      我很庆幸家乡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跪拜”仪式,这种“仪式感”让我内心的思念之情得到了慰藉,让我对养育大恩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寄托,内心反而能够平静许多。爷爷奶奶养育了父亲,父亲又养育了我们,在连绵不绝的生息中,我们怎能不怀有一份感激之情、一份敬畏之心!而祭拜仪式在无形中让我对此有了更强烈的感知。

     

      我们的大家族很重视大年三十的“祭祖”。记得小时候,三十当天,伯伯、父亲和叔叔会带着三家所有的大人小孩,去墓地“看望”爷爷奶奶,很庄重地上香、叩拜……虽然那时我只是觉得“好玩”。因为可以在野外跑来跑去,但后来却才发现,正是每年的祭祖仪式使我有了最初对生命的敬畏心……今年,当家里的小孩子说要出去玩不想去墓地时,我一反平日的和蔼,很严肃地告诉他下午不能出去玩,一定要去祭拜我们的祖辈。可能是因为今年墓地里多了父亲的新冢,我那么强烈地意识到,我们也应该给后辈立一种“仪式”,让“仪式感”给他们的心里装进感恩、敬畏和责任,还有祖辈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说:“最重要的仪式,一定都是精神性的。”其实,大到祭拜天地祖宗、婚丧嫁娶,小到节日生日,仪式感都会蕴含一种力量,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庄严感和精神的安慰。但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的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

     

      比如过年,年味儿越来越淡,最后可能仅仅浓缩为一顿好吃好喝、一台电视晚会。我们在渐渐远“年”的“仪式感”!其实,从“小年”开始,就有很多迎接新年的习俗,每天一个样儿: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如果我们带着孩子们怀着“仪式感”去完成这些过程时,孩子们也许会真的觉得是他们一步步拉开了“年”的大门,迈进了春的里面!

     

      甚至,平常生活中的“仪式感”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譬如午后时光,用心地泡一杯清茶,先欣赏袅袅的热气,再举杯闻香,而后坐在暖暖的阳光中……平常的小事带点“仪式感”去做,似乎便充满了精致的情怀,并且可以对抗我们的消极情绪,诸如散乱、无序、慵懒、沮丧……再比如,精致的食物和餐具也会带来“仪式感”,让我们在饭桌上婉约有致,举止优雅……

     

      所以,我觉得,在一个家庭中保有必要的“仪式感”,并由父母传给自己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懂得生活、传承生活、享受生活的美丽方式。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家庭教育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