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间,张爽一直坚持到村里支教 支教老师张爽和她的学生 裴春雷/摄 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张爽,3年来义务支教的事情,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带给人一种感动。张爽每到周末都要赶往距长春100多公里的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大湾村里,给那里的几十名孩子补习英语。在她的带动下,如今,支教的同学已经达到600多人。 义务支教 不与渴望知识的眼神失约 张爽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平时以务农为主,在农闲时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家中还有一个比她小7岁的妹妹。为了能让两个孩子都读书,父母每天都早出晚归,辛苦地劳作。 张爽在小学毕业升初中时,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伊通县实验中学的实验班。实验班里的同学除了她,都是从县城小学里选拔的成绩好的孩子,都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实验班老师跨越基础的教学让她感到学习英语很吃力。“不能因为英语差而被淘汰。”不服输的张爽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懂事的她没跟父母要钱,月月从伙食费里挤出点儿钱,买了台复读机,恶补英语。渐渐地,她的英语成绩和同学们一样了。中考时,她英语仅差3分就是满分。高中3年,她从未松懈过。 经过高中3年的努力学习,2008年,张爽考上了吉林财经大学。正为考上大学而高兴的张爽,了解到自己很多小学同学因为英语跟不上而辍学务农或早早结婚生娃时,萌生了教孩子们英语的念头。说干就干,张爽让正在上小学的妹妹找来几个小伙伴来家里给他们补习英语。教了一段时间后,村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了,孩子们从几个变为十几个,从十几个变为几十个。 课上课下,她会有意穿插很多哲理小故事或讲讲自己看到的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将来更好地回来建设家乡。 转眼间吉林财经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快到了,张爽犯了愁。看着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经过思考,张爽在两难之中作出了每周五下午回乡教英语的决定。就这样,新学期一开始,张爽的走读教学开始了。 张爽每次回去要倒3趟车:从学校附近车站到客运站,20分钟;坐高速客车到伊通县城,40分钟;从县城再到大湾村,1小时。也就是说,不考虑等候客车的时间,她单程需要2个小时,往返一次就是4个小时。下了车,还要翻山越岭。家乡是土路,雨天,路上的厚泥常常没过脚面;冬天,厚厚的积雪足以超过脚踝。东北的冬天黑得早,回家的山路中她每次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雪地里摔跤是常有的事。 张爽每个月只有400元生活费,可每月的往返路费就要花掉一半。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她把每天的伙食费降到了6元钱。后来家里养鹿赔了钱,父母再也无力承担她的学费,张爽只好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助学贷款一般在大一办理,当时大二的她申请就麻烦些了。开始她只说家里困难,但在辅导员丛彪老师的一再追问下,她才把自己每周回家乡支教的事说了。 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了张爽默默坚持回乡支教的事。丛老师说:“张爽几乎每周五都请假回去,开始我以为她不适应学校生活,没理会。后来,她当班级团支书,学院常有文娱活动在周五或周末进行,需要张爽组织、协调,我甚至还批评张爽总是请假回家,她也没说回家干啥。”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张爽说,“这3年来,也吃过不少苦,曾经也想过放弃,但一看到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是这份感动,激励着我一定要这样做下去,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到城里念书后,与城里孩子的差距,所以英语课一定要给孩子们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