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笑逐颜开。(图片由汤玲玲提供) “把钱都用在捐建图书室上了。”——汤玲玲 厦门女白领小西,一个来自苏北的女孩,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身份”数次变换:刚开始是一个不停奔波为贫困地区学校捐建图书室的志愿者,后来变成了广西山区支教的乡村教师。 “小西”原名叫汤玲玲。这个来自苏北的女孩,最初的理想与山区的孩子们毫不相关:先工作几年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找个机会出国留学。 但2007年,小西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公费读研的机会,到厦门工作,并偶然参加了助学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后,她原来的理想便轰然崩塌。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帮助,而这项事业在中国,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何必出国?自此,她走上了这条“有多远就走多远”的路。 辞职到广西支教之前,小西的月薪上万元,即便在厦门也不算低,但她自己只租每月250元的房子,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捐建图书室上了”。自2007年工作至今,除了花钱帮父母在江苏赣榆老家买了一套总价30万元左右、首付30%的房子,小西的余资已全部用在助学上。 今年8月29日下午,小西、当地几名助学志愿者、教育局工作人员、3名来自厦门的志愿者,来到了甘肃平凉捐建图书室。这一次,小西一行在甘肃平凉、庆阳等地一口气为30个中小学捐建图书室, 图书总量28209册,价值近70万元,体育用品共23300元。 那次,小西花了8天在甘肃跑遍30个学校。为了能遂此行,在之前的半个多月里,她被迫连续通宵加班,白天继续上班,什么时候累得不行了,就随便打个盹。 其实,2009年在四川捐建第一个图书室以前,小西已经做了不少“一对一”捐资助学。但渐渐地,她认为,建图书室更能保证孩子们切实受益,而不至于被个别师长利用、孩子却仍然无助。到平凉之前,小西已陆续在四川、广西、甘肃捐建了14个图书室。 小西笑称自己做事有些“功利”,很多时候都以能帮上孩子为出发点:她公司的老板答应这次出钱捐建5个图书室,她便日以继夜、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她父母劝她不要再做这种“傻事”,她便悄悄地来到平凉,没日没夜地奔波;甚至,她辞去工作,远行支教,“我只不过是玩票的,回头还是要挣钱做图书室啦”…… 种种苦行,只要于孩子的未来有益处,她便义无反顾,“有多远就走多远”。 在不少小西熟识的人看来,小西的目光,很长时间都只落在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她觉得,对这些孩子而言,知识、未来有着更厚重的意义。而从她第一次将书本交到怀着热烈渴望的孩子手上,这种厚重便悄无声息地由她担负起来,“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7天跑了2000公里,探访了30多所学校,前天傍晚刚回,我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过还是很值的,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的。”昨日下午,汤玲玲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这趟甘肃之行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些可爱的厦门人带给她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