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焦点人物 >
    邓拓之女回村报恩 邓小岚用音乐6年乡村支教
    2012-01-13 09:51:10   来源:    点击:

    往返两地6年多 邓小岚用音乐改变山娃人生

          马兰村是河北阜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的第二故乡。就在这个小山村里,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和琴声。

        下周村里的孩子们即将迎来六一儿童节,他们不想要玩具、不想吃大餐,在他们眼中,有邓奶奶和音乐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节日。

        早晨七点半,11岁的白伟和12岁的宋沛栋结伴前往马兰村小学。他们俩共用一把吉他,每次上课前,他们都要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这把琴在路上的归属。最终宋沛栋赢得了这把琴,笑着弹起了“马兰之歌”。

          在马兰的村落里,在这样的清晨,你经常可以听到天籁般的乐曲,这些乐曲全是村里面十几岁的孩子演奏的,他们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

          而这个小乐队的组建人,正是当年在马兰开创《晋察冀日报》的革命前辈邓拓之女邓小岚。当年这里的村民为了保护报社,曾有19人付出了生命。6年多前,邓小岚再次来到这个父辈呆过的工作地,看到了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就开始了支教生涯。

          邓小岚老师的音乐课将在今天九点钟开始。孩子们正从胭脂河边,从铁冠山下,从岔河沟旁赶往马兰村小学。

         看到邓老师走进班,孩子们都站起来高兴地喊:“邓老师好!”邓小岚也高兴地捏了捏他们的脸。

    今天的课上,邓老师以教唱为主,她先是在黑板上写下歌词,然后从音阶开始一个一个地教唱。

          孩子们一个个仰着头大声地跟着唱。

          钢琴和架子鼓上面还能看到擦拭过的水印,这都是小乐队的成员们在前一天课间休息特意为迎接邓老师而打扫的。

          第一批打扫音乐教室的孩子们,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这支乐队中年龄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11岁,但他们已经能熟练地弹奏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2008年时,他们还曾到北京参加演出。

          六年前,马兰小乐队这些孩子们的父辈甚至连小提琴和钢琴这些乐器都没听说过,而如今,他们的孩子却能让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传荡在整个山村中。

          马兰小乐队孩子们演奏出来的乐声,是这个当年贫穷的革命村庄历史转变的最好见证。

          新闻工作者邓拓长女,今年68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职工。

          在阜平县马棚村出生,现家住石景山区,自幼跟家里兄弟姐妹学习各种乐器,现在马兰村义务教授音乐知识。

         从北京坐长途车颠簸4个小时,再换乘大巴3个小时后,邓小岚终于到达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的马兰村,不知不觉她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了6年。

         这个贫困的小山村正是当年《晋察冀日报》的根据地。社长邓拓的女儿邓小岚也是在这里诞生。用邓小岚的话说,她只是在用音乐报答村里人当年的恩情。

    乡亲冒死相救  多年后回村报恩

         回忆起往事,邓小岚把目光投向窗外,扽了扽蓝色衬衫角。

         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在一次随报社队伍突围后,邓小岚出生了。危险的环境下,父亲邓拓将其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3年后才将她接走。

          长大后,母亲赠送了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图章给小岚。“她就是要让我记住,我也是马兰的孩子。”

         2003年是马兰惨案六十周年,原《晋察冀日报》的部分老同志集资一万多元要为19位马兰乡亲修一座纪念碑。然而,邓小岚这次去马兰村的时候,马兰村仅有概念意义上的小学——四间濒临塌陷的危房,学校里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个老师。

         村民一见到邓小岚就哭诉,要她帮着找找希望工程。看到曾经养育过她的相亲们的悲伤表情,邓小岚下决心帮助马兰村。

         她找到子女们,首先共为马兰集资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这次后,她就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

    组建儿童乐队

    教会孩子奏第一首歌

         小学复建后,邓小岚看到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十分高兴,很想和孩子们在一起唱一首歌,但却发现,学校里面居然没有一个小孩会唱歌。

         心痛的邓小岚教孩子们唱了一首歌。从那以后,邓小岚在马兰村小学开始了她的义务音乐教师生涯,并且一下就坚持了6年。大概每隔2—3周,她就会经过7个小时火车,来到村子里给孩子们上一次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焦点人物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