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需要有目标的人 来自城市的人会带着很多如何改变当地情况的想法,带着很多自己想在贫困农村做什么事情的想法。但到了之后就会发现: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那是为什么呢?城市人很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计划,喜欢策划。城市人经常是在想象或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活着的。但在农村,如果思考的太多,人就会很难受,因为在农村,人的身体需要劳动,需要行动,而在行动的同时去思考是很难受的。难受是因为有意识的思考与无意识的行动是两种对立的状态。反正,让农村小孩通过智力和思考去学习是很痛苦的,反而让他们通过行动来完成任务是很愉快的,除非我们让思考来引导行动。 在农村,我们用不上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想法反而让人变得无力,把事情复杂化。所以, 除了最极端的人之外,来自城市的人带到农村的这些想法就都会消失。到了之后他们往往会说:“我发现,这个地方并不需要有想法的人,而是需要能留下的人。但我做不到,所以我在这里是一个无用的人”。 农村需要的却不是什么策划,而是能留下的人。农村需要的是我们人本身;我们的 想法不能作为在农村做事情的动机。那么,什么才能作为我们行为的动机呢? 如果我们的动机反而是喜欢,是喜欢陪伴学生在他们的路上,共同承受、共同克服、共同感受,学生就会得到很多。他们从我们的行为,从我们的情感,然后才从我们的认识获得东西。如果直接给他们一些想法,这不仅不符合他们的实际,也无法被他们接受。 到农村支教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大事情,仅仅去过自己愿意的一种生活就已经能起到作用。有时最好可以起到作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我们接受当地的生活条件和当地做事情的条件,来实践一种与当地人不同的生活,让当地人看到如何能自己来改变自己。最有价值的也就是我们自己去生活的心态。别的方式只会让他们想:那是城市人有条件才能带来的生活。 留守教育也如此。留守儿童寻找的是一个能给他们带来追求的权威。他们并不需要一个完美但虚拟的远程老师,也不需要自己永远追求不上的录音教材,而是需要一个在他们身边活着的、有自己追求和缺点的真人。我们能否作为这个权威,需要通过他们对我们的很多考验来证明,通过生活来证明。这是在挑战我们的承受能力,不是挑战我们做策划的能力。 下一节:《农村支教指南》—— 没有什么“应该”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