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不如真实的结果 有时,来自城市的我们会找山区农村的小学生玩游戏。城市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概念是:小孩可爱,所以陪伴小孩的大人也就要可爱,才会被小孩接受。但在见到装可爱的大人时,农村的小学生却会说:“她们太像个小孩,我不跟她玩。”大城市假装可爱和爱自己的那种流行风格与农村的现实太不一样。农村的小学生,如果父母在家,他们就在家里劳动,如果父母去远方打工,他们就自己当家,跟大人没有什么区别。生存条件逼迫他们那样。只有在学校里才没有什么逼迫他们的,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就会很兴奋,会变成有集体感的疯狂者。 在给小孩设置游戏的时候,我们还会考虑:我们设置的游戏是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团结的精神还是竞争能力和自私心?如果是淘汰性的游戏,肯定是培养竞争能力和自私心的。如果我们在一方面希望大家团结有爱心,在另一方面培养竞争能力,这会不会有矛盾呢?那么,真实的感受和集体的创作能不能比游戏更好地培养我们学生所需要的能力。学生从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出发,在集体中实现只属于自己班级特殊的创作,这会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一种力量? 是的,低年级的学生对行动的渴望很大,他们需要感受自己动着的身体,而通过手有道理(意义)的动作,他们的头脑也才能合理地动起来。如果都只有老师在讲话,学生的头脑会瘫痪。学生肯定不愿意,自己就去找事做。但我们让学生进行的动作需要包含某种意义,某种精神,需要表达美,需要调节他们主动的行为与被动的感受。 我们志愿者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虽然内容有连接,但前一节课上的行为留下的结果、成果、作品或后果,我们都会努力地把它抵消了。但课上因为缺少意识而造成的不安和乱就是这个做法才造成的。一种没有结果的生活是不实际的,它一定会造成不实际的思想。 学生不是故意捣乱的,但他们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有自己意识到,只有产生的意识使得自己难受,大一点的小学生才可能不让大家承受。为了达到这样的意识,我们就必须跟学生做些有结果的事情。假如今天的事不基于昨天得出的结果,他们怎么可能学到有意识的行为呢?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发生的事再也不回来(没有结果)。 但如果学生今天能看到(面对)自己在昨天的作品,他们就会非常地满足,又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就能使得他们去调整自己。今天的行为造成明天的命运。这不是惩罚,而是靠着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来继续做事。这样通过结果培养出来的意识不会让学生失去行动的力量,反而还加强了它,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做的是有价值的。 下一节:《农村支教指南》——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专用培训教材,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