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创作让学生产生责任感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最影响我们合理地去安排学习的一个因素是:人的心太着急。心里着急,使得我们等不及学习的过程,也使得我们没有了稳定和专心的力量。人们着急地想要有成果,这使得他们在达到之前就已经把结果必须基于的基础给破坏完了。只有过程才能带来变化,而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艺术教育的价值是不能单独来看待的。单独地上美术,对学生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培养出技巧而已。为了成长过程的产生,为了让整个学习变成一个整体,为了让其他门功课也得到“感受”所带来的力量,我们能让艺术当作其他门课的理解、学习和表达手段,让学生通过美术去表达和接受自然等课程的内容,比如是植物界或动物界与环境的关系。这样通过美术手段来引起或表达出来的感受,比某些实验更能让学生用心去接受。或者以道德为例吧:我们也许去骂一个浪费东西的小孩,还不如让他通过艺术来感受这个东西的特点和宝贵之处。音乐的价值也不在技巧上。音乐更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每一个人和谐地融为一个团体。比如合唱虽然有不同音的存在,但只要它们和谐有规律就会美。 根据小孩天性的感受,一切东西所包含的规律和思考才造成了这些东西在物质上的形成。否则,这些物质怎么会形成某种形态等特点呢?比如,一种动物具有的某种欲望才让它一代一代地延续,形成了它特殊功能的身体结构。老虎牙齿的形态是由老虎的欲望而形成的,兔子牙齿的形态则是由兔子的欲望而形成的。艺术的表达也能同样去发挥,也能从感受来形成某样子。 受过技巧教育的学生会要求先知道要画的是什么,怎么画。不过如果已经知道结果,来自于自己感受的创造过程还有什么产生的机会呢?为了能感受和创造,就是需要不知道它的意思,不知道(不能确定)它的结果。方法和技巧更适合中学生。小学生虽然需要榜样,但为了不要把可发现的创意压抑下去,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能针对结果,而只能针对他们付出的态度。为了培养这种带来创造的感受,学生能专门练习创造和感受一些只有形态或只有颜色、但没有具体目的的美术品。 农村的小学生往往很难配合我们做创作。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创作某东西的信心和责任感。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学会为了大家来付出,我们只能选择跟他们做长久的创作,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共同地完成一个大家都盼望看到的东西或文化作品。一开始,可能还不是做东西,而是先发展一个有英雄角色的故事,从故事中、从自己对英雄的好感才找到想做的东西。 跟学生共同做长期的创作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为大家的成就有了责任。 这个作品的创作越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合作,越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过程的进度,我们需要每一个星期让他们看到阶段性的结果。假如很久还看不到阶段性的结果,这反而会让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有东西出来。最好的是,我们跟学生去创作世上还没有的东西,因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创作。假如是照搬别人的,责任感就产生不了。只有我们让创作的过程变成是每一个星期有继续的长久习惯才能成功,因为只有变成了习惯的事情才是培养意志的,才是带来力量的。 经过长久共同克服困难的工作,一个班级就会团结起来。而我们的活动需要成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别人不会一样有的事情。他们虽然集中不了所需要的那么大的注意力,但他们也非常荣幸,能成为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在活动前不容易参与到班级团体的、但工作最认真的学生也会进入到班级的团体。因为他们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以他们可靠的心承担了主要角色和工作,他们在班里的位置就会被强化。反而,平时影响和决定班里生活、承担不了工作的老大会失去他们过于突出的作用。 但真正的变化是在他们长大、在他们认识到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之后才能发生的。到了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理解小时候所演的电视剧时,也许他们突然会明白小时候演出的那个故事的内涵。学生首先做的是行动,把作品做出来。他们并不需要理解自己做或演的含义是什么。到了长大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理解,而到那个时候,因为他们的理解是从自己无意识深处的行为而产生的,所以这样的理解就会具有很大的力量,去改变生活的力量。从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理解是具有行动力的,而如果是从小时候的行为产生的成年以后的理解,就更是这样。 留守儿童缺少属于个人的空间,以后到了青春期,他们还容易失去自己,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与大家合作。我们跟小学生的创作也就是预防以后的心理失落,也就能创造他们自己班级独一无二的、只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能训练大家的合作精神。通过类似的项目,集体能接纳个人(集体的事情建立在个人共同的追求上),而个人又能为集体服务(集体的通过每一个人表现出来)。这样来做,青春期的孩子失去自己这种危险就没那么大。那才算是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