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初次踏入社会, 或者即将走出大学校门... 对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有着极大的热情... 想短期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创新践行者, 但苦于没有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 现在属于你的机会来啦! ...... ——让我们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 创造力培养与归属感建立研究方向
亲爱的朋友们,根据未来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机构在现有教育公益项目基础上,设立“教育创新研修生培养计划”项目。 本项目主要任务是在给予新近毕业、想未来从事教育创新领域工作的大学生们更多成长的环境。在探索如何在现有教育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基于STEAM教育)与归属感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教师。 借鉴高校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方式,结合机构可自主管理的乡村学校优势,通过一边教学实践一边进行适合当地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过程,来培养出一批具备较好专业能力,能参与到为当前中小学提供学生创新课程教学的专业人才。
招募说明
【招募对象】 全日制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师范类相关专业优先),学前教育专业可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或毕业时间不超过两年,未来职业发展定位于从事基础教育创新领域。 补充说明:能力优秀且未来有强烈意愿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工作,并有迫切报名意愿者可放宽报名条件。 【招募人数】 2018年限招25人,小学教育研究方向19人,学前教育研究方向6人。 【学习时间】 整个研修学习期限为两年(全日制脱产教研基地学习),第三年进入课题结项及论文答辩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教研基地、自办学校及其他合作学校完成)。 【学习费用】 研修学员参与整个项目期间的所有学习费用全免,同时机构会提供适当的生活补助、交通补助、资料费和游学差旅费。 【报名时间】 即日起——2018年5月30日 【报到时间】 2018年6月1日(暂定)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1项目背景从前看科幻片,人们觉得里面那些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只是存在于电影里。 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开始接受这个残酷的幻想可能正在演变成现实,并且深深地为之焦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自己的工作......
2016年第46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 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职业基本可分为两类:程序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程序性劳动一般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流程熟练操作,衡量程序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熟练性和精准率。 创造性劳动则更多的需要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参与,重在解决非常规性、跨领域以及非直接关联性问题,衡量创造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创意的独特性和过程的能效比。
而在今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有70%~80%的程序性劳动会被机器人代替,留给未来学生的职业,只剩下那些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需要创新能力、非常规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创造性劳动岗位。 如果要让当前的学生胜任未来人工智能社会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他们的教师首先自身要开始转变观念和提升相应教学能力。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定位也将跳出以学科知识传授、记忆和熟练输出为主的传统方式,转向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即创造力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公民权利与义务等。 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更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常态。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等。
“未来教师”只有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就需要拥有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 “研究能力”。 在当前国内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让自己能成为基于未来教育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呢? 尽管当前社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教研机构都在大力倡导教育创新,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真正能给予教育创新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 另外,大量想从事基础教育岗位工作的非师范毕业生和新毕业的师范类毕业生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时,非常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得到专业的指导。但实际上他们从教初期很难得到优秀老师的指导,只能靠自己慢慢的摸索。同时在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和校园周围环境影响下,也会逐渐放弃在大学期间获得的教育创新思想意识。 天使支教在11年的乡村支教行动中,一直立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探索实践。经过多年的乡村支教组织实施,感受到当前偏远农村地区教育环境,反而可以成为素质教育、创造力培养等教育创新的探索实践场所。 2015年5月,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在乡村托管学校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公益项目——教育创新(创造力与归属)研修生培养计划。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现已逐步找到了既符合儿童成长,又适合未来教师成长所需要的培养方式。 3项目实施教育理念 探索如何让学生在保持独立自主精神的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基于STEAM概念的能力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班级、校园、家乡等)文化归属。 研究思路 一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先让学生去做、引起感受、最后才让他们产生认识的这个顺序。 二是培养学生归属感的方法:课程内容有长久(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说明:这不是指特意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而是让研修生在自己教学工作的所有课上使用支持建立创造性和归属感的方法。 学制安排 整个研修学习时间为两年,以在教研基地全日制脱产带班方式学习(教中学)方式进行。 第三年开始进入课题结项及论文答辩期,可选择在现有教研基地、机构自办学校(实验班)或其他教育创新型合作学校完成相关研究课题论文。 课程设置 在研修生带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进行如下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课程开发,课程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领导力...... 课程内容:教学基本技能、小学低年段课程解读、儿童心理发展、创造力课程体验、STEAM课程开发、创造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教育…… 学习形式 正常开学期间,学员在机构自主管理的教研基地(农村全日制完全小学)进行课题相关联的常规教学及课题研究学习,结合定期的导师现场讲授、视频远程指导、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远程及实地观摩等完整相关学习任务。 教研基地的教学管理由研修生负责,教学采取小班化教学(一般20人左右),不需要参加地区统一考试,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研修生可以自主安排课程、学习形式、考核方式。提供了研修生自主教研的核心前提。 每年寒暑假时间在城市培训基地,由导师对学员进行专业理论的集中系统授课,同时安排参与相应的游学活动。 最终让学员们通过做(教)、感受、认识结合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第三年论文答辩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可选在继续在教研基地完成相关课题论文,也可选择到机构自办教育创新学校(实验班)或其他教育创新型合作学校(中科青云等)完成课题论文。 学员毕业 学习期满并完成相关教研课题任务后颁发《结业证书》,优秀学员可选择在机构自办及合作教育创新学校(实验班)留用任教,或推荐至其他教育创新型学校就业以及到国内外大学继续进行研究深造。
4项目意义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为当前中国在教育创新的探索道路增加一个新的途径。具体将会在一下几个方面有积极意义: 1、培养出一批具备较好专业能力,能参与到为当前中小学提供学生教育创新课程教学(创造力培养与归属感建立等)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 2、帮助具有教育创新探索精神的师范毕业生,解决其短期内个人专业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师范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3、在短期内帮助偏远农村学校解决缺少优秀教师的问题,为农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实质性帮助(创造力培养解决孩子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家乡归属感建立解决未来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本土力量); 4、借助农村学校这种适合进行教育创新研究的场所,为广大教育创新研究的专家提供了最基层的研究与实践环境; 5、为有意愿探索同类课题,但缺乏支持条件的的乡村教师提供易操作的教学指导用书; 6、通过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培养农村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缓解农村教师资源大量流失的状况。
5学员成长在天使支教原有乡村支教行动培训师资力量基础上,邀请国内、国际教育领域,立足于教育创新研究的知名专家担任理论导师,邀请国内在教学中有一定创新教育理念及实践经验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学员教学指导老师。以下为部分已邀请的导师名单及往届学员学习情况: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教育哲学;道德教育;乡村教育...
从2015年首届教育创新研修生秋季学期开始,相关导师寒暑假时间不断前来参与现场授课。首届教育创新研修生岗前培训与乡村支教行动支教志愿者同步进行。
2017年暑期集中授课,由刘铁芳、张文质、刘发建、孙明霞、孙莉莉、耿玉苗、纪现梅......近20位专家名师为大家进行一系列教育成长支持培训。
2017年9月23、24日首次在岗教学交流会(保靖县吕洞山镇夯沙学校),由王丽琴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为大家进行“有尊严的儿童纪律教育”主题分享。 后期完善后期学习将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一边带班实践,一边通过邮件及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进行。 后期的学习将引入高科技远程教学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