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支教研究 >
    大学生支教路如何走?
    2007-11-30 22:46:00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在“三农”领域,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这个名称在人们的视野里越来越清晰。
      “农民之子”学生社团成立于1999年12月7日,全称“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他们以服务农村,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几年来,开展了包括支教、调研、创办农村合作社,民工培训、教师培训、“一帮一”助学等形形色色的活动。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支教,自2000年开始,每年组织几十名同学到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给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支教,包括讲课、做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做的,他们相信:“不管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怀着赤子热情的同时,他们也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我们能给打工子弟学校做些什么?为此,他们发起了关于“支教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
      陈琳玲:我们现在的支教随意性太强,而且一部分同学讲课内容没有连续性。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计划,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考虑我们能协助完成什么,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并且,今后最好能预先设计形成较系统的方案,有计划的实施授课,而且要有自我的评估,并与老师交流。方法也该是活泼多样的,有日常讲课、主题班会、竞赛活动、展览宣传等。
      魏同学:建议将打工子弟学校校长联谊会组织下去,每年通过校长联谊会开展支教活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才是直接负责教育流动儿童的主体,我们只是辅助者,摆正我们的位置是深入开展支教活动的第一步。
      支教要跳出学生的角度,目前支教仍然仅仅停留在我们去体验和锻炼的角度,这对于一般的志愿者来说是足够的,但对于想要提高流动儿童教育的关注者和教育的实践者来说是不够的。
      芦同学:根据一些参与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同学反映,学校对支教的期待,并不在主要文化课上,同时人员的不固定性也是一个问题。因此,下学期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作如下调整:减少支教次数,但将个人支教期定为一学年;支教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主,因为占用时间短,学校比较容易接受,支教同学及组织工作的压力也都会相对减轻。
      刘妙颖:我同意关于降低支教频率,拉长支教周期的建议。另外,我们去打工子弟学校教课并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与教师、家长交流也许有更长远的作用。只有交流才能促进了解,我们能了解他们更需要什么;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我们所学知识传递出去。以前这方面,尤其是与家长的交流很不足,我们做工友培训中的家庭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中,都可以与之结合起来。
      季同学:在发起这个讨论时,之所以提到“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字眼,是考虑到我们支教活动的整个发展趋势。要想保持大家思想的衔接与统一,支教方法的延续与更新。
      另外,自从社团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做支教这项工作,大家能坚持到现在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有的学校欢迎我们去做,而且是一直坚持着?
      为什么有的学校以前欢迎,而现在突然不愿意让我们去?
      为什么有的学校抱有可做可不做的态度?
      而我们自己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这项工作?
      我们想带给他们什么?
      我们确实带给了他们什么?
      青年学子的思想敏锐、敢说敢为,对推进社会前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作为青年本身,思考社会问题要跳出象牙塔的角度来看,“世人皆醉我独醒”、一味抱怨现实、救世主心态,这些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记者在一次对某青年社团的调研活动采访中发现,他们只是对在政策中的利益受损者进行了调研,没有对政府相关人员做任何调查,就完成了调研报告,这显然有失偏颇。在研究问题时,青年必须看到政策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从现实和整个社会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并且不断的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喜地看到,在“农民之子”等很多青年社团,这种良好的风气正在形成。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使学院 > 支教研究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