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教制度,原本是解决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在现实中,支教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近日,网友唐湘文发帖指出,由于采取分配名额的支教方式,一些学校把不需要或表现差不胜任教学的老师派去支教,让接收学校苦不堪言;一些薄弱学校缺少的是英体美老师,可派出的老师往往支非所需,加大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唐湘文的发帖引起了许多身为教师的网友的共鸣,对于支教,他们有话要说。 现状:支教难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会将支教作为入党、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考察依据。可由于与职称挂钩,支教变了味。 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部分支教老师,真正自愿下到乡镇去支教的老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支教是迫于压力,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也像本校教师一样,只是单纯地上课,并没有把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到农村学校。 网友陆春林任教的学校离县城很远,交通不便,师资匮乏。2004年秋,县里抽调一批教师到他们学校支教,时间为一年。考虑到交通和生活环境,这些支教老师全留在了镇小,而镇小的老师则下到边远的村小和教学点。 镇小校舍紧张,学校只得并掉一个班作为支教老师宿舍,又购置了床铺、炊具等生活用品,使本来就严重匮乏的办公经费更显捉襟见肘。第一学期刚过半,派出学校有教师病故,不得不让一名支教老师回去顶班,镇小一个班的数学与一门副科没人带,后经全校调课,才挤出一位教师。 2005年春,县里没再派人来支教,镇小依旧需要派出老师到村小和教学点,于是不得不又撤掉两个班,再次挤出几位老师去支教。 陆春林认为教师下乡支教,不带资金、不带设备,不带项目,与其说是支教,不如说是扰教,不要也罢。 由于支教是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不少老师为增加晋级的砝码,并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支教也就沦为了美丽的过场。 网友唐绍能1998年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任副校长。那时学校英语老师奇缺,好不容易争取到一名大学刚毕业的支教老师,可这位老师每个星期只有星期二、星期四来学校,完成两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就不见人影,不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也不与学生沟通。第二个学期开学时,教育局的一位领导来电话,说城里一所高中已经给这位老师安排了工作,支教也就不了了之。“这是支教还是挂职?”唐绍能对此感到十分无奈和困惑。 在回帖中,还有网友指出,一些学校把表现差不胜任教学的老师派去支教。他们流连牌桌,根本不把教学当回事。个别支教教师为了逃避支教,请当地被清退的代课教师代替他们上课。这些代课教师往往是由于素质低而被清退的。“这种支教实际上是误人子弟。”网友蓝天飞恋对此表示愤慨。 分析:支教为何流于形式 之所以支教会流于形式,发帖人唐湘文认为是支教的指派制度上出了问题。“应该以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取代分配名额,这样接收学校不仅可针对薄弱学科选择教师,还可以考察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网友123的猫认为,支教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城镇学校大多把支教当做一种个人行为,支教教师只能凭着责任心或良心去工作,缺乏量化的考核及评价,其效果是好是坏不言而喻。 其次,支教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支教的宗旨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这些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来实现。而大部分支教工作往往采取支教教师到对口学校上课一种形式进行,支教教师上课期间会给某一班级学生带来变化,但对所在学校的影响却不大。农村学校教师任课较多,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听课,即使听了课,如果没有人说课、评课,受条件和水平的局限,教师的收获也不能达到最大值。支教活动形式的单一阻碍了最终效果的实现。” 最后,支教时间过短。目前我省大多数地区的支教时间都是一年。不少老师熟悉学校情况没有多久,就到了期限。频繁的调动,不仅会让老师产生“过路和尚”的心理,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的成绩在支教老师走后往往不增反降。 解题:让支教落在实处 如何让支教真正服务农村,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网友鱼落雁认为,一定要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各地财政要将支教经费纳入经费预算,或采取其他渠道,如企业赞助等方式,为支教单位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支教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建立对支教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有学校的评价,又要有校外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评价,既要有领导的评价,又要有老师及学生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全面,重点是工作绩效,如教研风气、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等。对优秀支教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差的应取消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资格。有了制度的约束,才能打消部分支教老师混日子的念头。” 网友遥望指出:“支教承载了传递教学新理念,促进教育均衡的神圣使命,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职称,取得优秀成绩的老师才有资格去支教。如今,我们把支教作为评优晋职的必要条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要想让支教落在实处,应该改变观念,让评优晋职成为支教的必要条件。” 资阳区教育局近日在进行系统摸底后,拟在下半年试行新的支教方案。一方面综合任职资格、教师意向、边远学校需求来确定支教人员,消除支教老师的充军心理,保证支教老师的各项待遇。另一方面,将延长支教时间,实行“3年小循环”的计划,既符合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能够真正起到一个推动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网友123的猫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灵活的支教活动体系。“可以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让优秀教师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等形式送教下乡,指导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实行导师制度,由支教学校有经验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在对口学校带几名教师,每月定期坚持听课指导,进行交流活动,促进对口学校教师迅速成长;还可以开展跨校联合校本研究,让对口学校要借助支教之力充分开展校本研究,主动造血。支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拘泥于课堂。” “我们永远期待着,能为我们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能为农村老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能走进学生当中,成为学生朋友,能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能为农村教育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的支教老师走进我们的学校。”在回帖的最后,乡村教师“戚绪中”表达了自己最诚恳的期盼。(记者 姚瑶 唐雯娟 通讯员 王冬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