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用爱心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肖冉摄 2011年9月10日,第27个教师节,而早在两天前,深圳 “募师支教”的队伍已经第十一次出发,奔赴偏僻寂静的大山,奔赴陌生遥远的边疆,奔赴那一双双等待他们的求知眼神。9月10日对他们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而是关乎人生价值的郑重选择。 记者从深圳“募师支教”主办方之一深圳关爱办了解到,第十一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共招募了近百名志愿者,他们奔赴的地点包括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江西井冈山、广西百色、四川阿坝红原、贵州赤水、湖南隆回、广东湛江等乡村学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工作,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工作。这批支教志愿者绝大部分都是“80后”,平均年龄为26岁,年龄最小的仅有20岁。 这场“薪火相传”的爱心接力,其实已经进行了5年多的时间。全国首创的民间出资招募教师扶贫支教行动,自2006年2月在深圳首次启动,先后举办了11届,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万人报名参与,招募了10批共463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及湖南、贵州、四川、江西、河南、陕西、甘肃、广东、广西、西藏、青海等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15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5万多人。年轻志愿者走进乡村,点亮了山里孩子的希望之灯。 此前,本报记者曾多次采访支教志愿者,发现支教志愿者心中,常常装满“自讨苦吃式”的快乐。一位名叫李泓霖的志愿者曾对记者说,在贵州支教的一年里,他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所带的初三学生很多都考上了高中、中师,自己能够改变别人的命运,这是李泓霖从未体会过的成就感。当他和其他几名志愿者结束支教,坐车返深时,可爱的孩子们、朴实的老百姓,竟然跟在车的后面跑了很久很久。那种感情是他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 像李泓霖一样,每一位支教志愿者都带着十分朴素的情感。他们这样说:“我们不是崇高或伟大的人,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所做的只不过是很多人想做但又无法亲自去做的事而已。”未以教师为职业的他们,很少想到,自己还能过一个或几个教师节。人生的意义有许多种,支教志愿者们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人生补缺。 9月7日,在第十一批支教队伍出发的前一天,本报记者走近了他们,聆听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理想,他们的选择。这其中,有第一次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也有多次支教仍不愿意离开这方天地的“老支教”。无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或惊讶,或支持,或反对,都改变不了他们奔赴远方的决心,因为他们心中装的是世间最无私的爱。 当记者询问起他们的支教目标时,一位志愿者的话让人深思:“我们希望‘支教’这个词成为过去。”亲身经历了乡村教育的贫瘠之后,支教志愿者们深切希望,三五年或七八年之后,哪怕再久一些,中国的乡村将不再需要支教志愿者。他们所支教地区那些拥有了文化的年轻人,能够改变家乡的贫困,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让“支教”写进历史,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