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把短期支教当作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籍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无疑是积极的。但他们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够,没有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需求,来去匆匆,产生了不少“副作用”,伤害了学校对“短期支教”的热情,也对孩子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据新华网11月10日报道,一名利用假期从上海到山区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发现山里娃的英语发音不准,于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认真地帮孩子们矫正发音。假期满后,他返回了自己的大学。学校校长却抱怨:“(原本)教英语的老师现在麻烦大了,孩子们都不服他,都说他读音不准……可我们这里就这么一个英语教师呀!” 读罢这则消息,我们不禁得出一条结论:现在山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短期支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明显大于利,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整顿和规范“短期支教”行为势在必行。 一项调查表明: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把短期支教当作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籍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无疑是积极的。但他们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够,少数人仅仅是把它当作一趟旅行,更有甚者,把山区孩子当作所谓“素质教育”的实验品,将学生们带到户外开展活动。当他们离开学校后,以前的老师会觉得,孩子们老是希望到户外去上课了,这些“副作用”深深伤害了学校对“短期支教”的热情,也对孩子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数量的多寡,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兴,国家兴,人才衰,国家弱。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们需要大量的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各类人才。而广大农村学生数量多,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短期支教”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振兴,无疑要予以整顿和规范。 与 “短期支教”相比,长期支教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已连续多年推行“三支一扶”计划,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来到了贫困山区,开展服务三年的支教活动。他们深入基层,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同时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了山区,教育部门对他们的管理也非常规范,服务期满后,通过人事考试,他们还可以长期留在支教地区服务。因此,我们在狠刹“短期支教”风的同时,积极引进“三支一扶”毕业生,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支教活动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