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支教对乡村支教志愿者有一条规定,那就是禁止志愿者资助学生。下面通过两个真实发生的资助案例来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这样做的部分原因。 关于资助的两个真实故事 在偏远山区的一个村里有了两个小孩受到了资助。这两个小孩的性格不一样,所以后边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虽然他们的父母从小都不在家,但每一个小孩的性格都受到父母性格的影响特别明显。 第一个小孩上学比较晚。在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别人资助他的事情,他好像都没发现。他只管自己的学习,因为他感觉很难。到了四年级,去中心小学住校已经有一年的时候,他心理的情况开始转变。到这个年龄,他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同学不同的样子。晚上在集体宿舍睡觉的时候,大家越来越喜欢去说这个学生的父母怎么做不了事情,还要靠别人给他送钱。9岁已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学生就感到丢脸。他在心理想:“我一定要证明我跟父母不一样,我一定要自己挣钱给他们看。”到了五年级他越来越难受,就退学,然后跟着他们村里的别人到城市找工作。但因为年龄太小,老板不要他,所以最后他只好一个人承包一块香蕉地,天天在那个地里睡觉,保护他的香蕉。但因为年龄太小,经验不够,也没赚到什么钱。 第二个小孩特别聪明,学习很容易,朋友也就多。他的经历是:“我不需要太努力,什么事我都能搞定”。他的家人对他很严格,不让他乱花钱。那是因为他的家人在自己的身上发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这个学生在这一次还是得到了资助,他就特别地高兴:“那么容易搞定那些给钱的人。我既然有这个天赋和机会,我就多利用。”很快,这个态度就变成了习惯,让他认为,别人给钱就是应该的。过一段时间,资助者发现这个变化,所以决定再也不资助这个孩子。但已经太晚了:“你既然不给,那我就自己拿。毕竟我是有这个本事的。”然后他就开始偷别人的,而被发现得越多,他的脸皮就越厚,越没有什么感觉。最终,因为改不掉这个毛病也就被学校开除了。 在网上找不到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能找到的只有通过情感去打动人的文字,还有对留守儿童现状和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他们接触到城市之后出现的问题。问题是:城市人把留守儿童列为“有问题的儿童”。是城市人对他们的这种判断和期待把他们退到那个角色中去,不承认他们本有的没有竞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存在的价值,反而期待着农村人为了与城市人一样的追求去竞争。做农村教育研究的人往往就这样从城市人的想象和价值观来出发,并不是从农村小孩的心理。他们列出的解决办法有“加强......、改善......、加快......、”等等的政策,没有农村的老师可以直接使用的办法。我认为,唯一能从留守儿童的心理来出发的研究方法是:长久跟学生一起经历,然后替他们感受,然后,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什么阻碍精神传流的想象,我们就突然地能意识到某规律或事情。 这不仅是个研究方法,也是最适合去帮助偏远山区学生的方法。为了物质上的帮助,他们的父母已经让他们变成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找不到权威和归属感的“小野人”。只有大人的存在、只有我们的存在才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要。那不是一次两次,因为每一次的离开重新留下了心理的伤口。只有长久才能慢慢地来补这个伤,只有我们变得与他们一样,与他们共同经历和克服,只有我们与他们共同去创作一些只属于他们自己或自己班级的东西,我们才可能帮他们找回他们最缺少的归属感。 延伸阅读:有一种爱,那是在害 别再给偏远山区孩子糖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