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想去山里度假,那你别来支教。如果你是想找份糊口的工作,那你也别来了。如果你喝不下有泥沙的水,住不了有跳蚤的床,那你真的别来了。支教,需要健康的身体,责任心,以及适应力。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白碉乡有4所村小,从2007年开始,每一年,学校的老师都在不断变化。他们都是来自大山外的志愿者,一批走了,又一批接着来了,保证山里的孩子不再因没有老师而失学。 这些志愿者都来自“好友营支教团”,年龄大的有50后,年龄小的则是90后。他们支教没有报酬,条件艰苦……而他们这一切的付出,换来的是600多名辍学的山里娃重返课堂。 募集了10多万元后,志愿者们加修了白碉乡4所学校的校舍,爱心仍在继续———昨日,成都好拍档精英俱乐部举行慈善拍卖会,向这个团体捐赠57000元。 徒步旅行 发起一个“支教团体” “支教是一种情结,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就能唤醒它,让你想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昨晚8时许,城南某酒店。成都好拍档精英俱乐部拍卖5件拍卖品,全球限量版澳洲葡萄酒、紫砂壶、貔貅以及佛像等,起价从800元到数千元不等。席间,各企业精英们纷纷响应,每一样商品都以高出原价几倍的价格拍出。半个小时的拍卖会结束后,募集到一份沉甸甸的爱心———57000元 。 接受捐款的人叫伍景勋,好友营支教团的发起人。 2006年9月,他徒步旅行来到四川木里县,看见一个被废弃的校舍养着猪。他很纳闷,学生们都到哪去了?他沿着山路探访农家,寻找答案。不少孩子都辍学在家,脸和手脏乎乎地承担着各种家务。在一户农家,他偶遇一位刚放羊回家的10岁女孩,问她“想不想读书?”小女孩羞涩地点点头,眼神流露出一丝期盼。 山里面缺乏老师,这是孩子失学的主要原因。一些家长甚至表示,只要有老师来,他们宁愿自己出钱修校舍,让孩子重返学校。 支教的念头在伍景勋心里扎了根。他明白,只凭自己力量,不能挽回更多的辍学儿童,这需要一个团体。两年来,他四进木里县考察,最终确定了8所村小,白碉乡有4所。为了筹建团队,伍景勋找到了大学同学商量,大家决定上网发帖。由于伍景勋和同学们曾经创建“好友营足球队”,于是这个支教团也取名为“好友营支教团”。 2007年3月,他在网上发帖招募了3名志愿者,于2007年3月前往木里县开始支教工作。通过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据“好友营支教团”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一共有131位志愿者参与支教活动,支教点也增至11个,四川木里县8个,湖南宁远县3个,600多名辍学孩子回到了课堂。 伍景勋说,每一个人都有支教情结,同时,支教还承载着一份责任。 条件艰苦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胜任 如果你是想去山里度假,那你别来支教。如果你是想找份糊口的工作,那你也别来了。如果你喝不下有泥沙的水,住不了有跳蚤的床,那你真的别来了。支教,需要健康的身体,责任心,以及适应力。 今年4月份,26岁的成都人徐科前往木里县白碉乡药普村小支教。这里有100多名学生,仅仅只有包括徐科在内的三名志愿者担任老师,一名老师要承担学生的所有课程。 储备在水桶里的生活用水,下边是泥沙,上面是黄色的水。最开始,徐科真是难以下咽,可是到后来,即使菜里发现一只苍蝇,徐科也能将苍蝇夹出来,接着吃。床铺是有跳蚤的,徐科已经摸清了规律,“一般来说,跳蚤咬人一周后,就不会再咬了。” 艰苦都能慢慢适应,最让徐科不能适应的是,师资匮乏。有一次,一名志愿者突发疾病连夜送出大山治疗,另外一名志愿者陪同照顾。整整一个星期,徐科一个人承担着100多名学生的课程。每一节课,他要跑三四个教室,这边讲一部分,布置作业。再到另一个教室讲,再布置作业……如此循环,一周下来,徐科瘦了五斤。 27岁的方巧莹从广西辞职来到四川支教。她如此总结支教生活,“支教是要‘毁容’的。”由于缺水,方巧莹平均一个月才能洗一回澡和头,每天整个人都感觉灰扑扑的。海拔3200米的大山内,强烈的紫外线让方巧莹的双颊上长出晒斑。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支教。”据伍景勋介绍,好友营支教团有1200多名网友,仅仅只有131名志愿者参与支教工作。新志愿者必须经过老志愿者考察,最终推荐给伍景勋再进行一次考察,考察的内容是,责任心、健康的身体、以及适应能力。同时,支教产生的所有费用都由志愿者承担,且没有任何报酬,参与支教的志愿者需要有一定储蓄,能承受在没有收入的前提下义务开展支教工作。 固定的学校 循环流动的志愿者 支教前,你要多储备一些眼泪。山里面感动的事太多,眼泪不够用。 “好友营支教团”在白碉乡的4个支教点,没有固定的老师,只有流动的志愿者。一批志愿者走了,下一批志愿者又来了,如此接力以完成山里娃的读书梦。 在志愿者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感动。21岁的北京学生小胡在白碉乡烂房子村小支教,海拔2400米,这里有100多名学生。这里的村民对志愿者非常尊敬和关心,就像这里的风景一样,纯粹而又自然。 有一次,小胡到一户农家去家访,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家。中午,老人留小胡在家吃饭,却发现没有像样的食物招待。老奶奶于是拄着拐杖从外面的小卖部赊了20多元的零食,硬塞到小胡的手中,口中不断说着谢谢。20元,这几乎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啊! 志愿者和当地老百姓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每一次离别,很多村民都会自发来送行。这学期结束,小胡踏上返程时,一名学生的爸爸拿着两瓶饮料迎上来,嘴里不停念叨:“你们一定要回来,继续教我的娃啊!”这一句简单的汉语,是这位苗族父亲向自己的孩子学的,从山上一直叨念到山脚下,唯恐忘记。小胡称,正是由于这种感动,他从来没有觉得山里的日子苦过,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和充实,非常纯粹。 木里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宁林非常感谢这批支教的志愿者。他称,志愿者支教,解决教师紧缺的情况,为山里娃的教育注入了新观念。同时,他们在力所能及情况下,筹集资金修建校舍,为更多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 如今,好友营支教团募集了10余万元用于木里县4所小学的扩建或重修。志愿者如流水一样循环,但这些建筑将保留下来,记录下这样一些支教者,这样一段支教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