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第十四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志愿者出发暨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签约成立仪式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举行。 将爱心从海滨传递到深山 山野里的春天到了,新学期也过了近半,“募师支教”的志愿者张俊智仍然每日更新他的微博,记录他在江西莲花县六市中心小学支教的见闻和感悟。最近,他最得意的事就是将差点辍学的学生严丛美劝回学校。小姑娘热爱校园,但家里缺钱,也缺劳动力,爷爷奶奶叫她在家帮忙,别上学了。张俊智在微博上讲了严丛美的故事之后,不少好心人给小姑娘汇来了钱,张俊智也几次上门给她的爷爷奶奶做工作,终于说动了老人家,让她能够继续自己的学业。 今年2月底,“募师支教”行动的50名大学生志愿者,从深圳启程,分赴江西、贵州、湖南、山东、山西、广东等省的乡村学校,开展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而这已经是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志愿者们第十四次满怀激情地出发。出发仪式上,老摄影师谢建伟早早就来到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等待,满载着志愿者的大巴发动之际,他赶忙按下了一连串快门。他的镜头里,一位笑靥如花的少女正朝着他挥手道别。“这是我女儿,我今天来送她去贵州,顺便拍下这个珍贵的场景。”谢建伟告诉记者,女儿去支教,自己心情“很自豪,很骄傲”。 志愿者们一到当地,就受到了各个山区学校的“争抢”。“每次分给我们的支教名额不够分,这次能不能多选派一些支教志愿者?”每年,关爱办都要收到各地教育部门类似的请求。“募师支教”志愿者在各地十分抢手,这些热情、甘于奉献、综合素质颇高的志愿者们,成为了当地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弥补了当地师资力量的不足。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和引导下,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丰富:有的学校第一次组织了画展;有的孩子第一次热热闹闹地过上了圣诞节;有的学生学着平时用英语对话,在整个校园里吹起了一股“西洋风”;有的班级的孩子们则通过老师们的讲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更远的目标…… 新的机制也为“募师支教”行动带来新的活力。去年以来,“募师支教”引入了专业化管理,由专业机构负责为教师们考核评分,规范“募师支教”的管理与运作。同时,不少民间支教团体也加入了募师支教的大团队中,包括“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与深圳中学生助学支教联盟等,让募师支教行动开展得更富层次。 近千名志愿者带来爱与知识 自2006年2月第一次启动以来,全国首创民间出资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先后举办了14届,一共有978名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足迹遍及全国16个省、自治区。 志愿者们用青春和汗水、知识与爱心传承薪火,播种希望。7年来,“募师支教”志愿者中涌现了三位“感动中国”候选人、四位深圳“十大爱心人物”。志愿者孙影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募师支教”这一行动受到不少人的关注,这一助学形式将民间捐助资金用在志愿者身上,志愿者又将爱心和知识传递给山区的孩子,这种支教新形式有利于缓解山区师资紧缺的窘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人认为,“募师支教”的意义远远超过建一批希望小学。 井冈山市副市长巫太明: “募师支教”行动对井冈山的教育事业非常地关心和支持。井冈山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学校网点布局点多面广,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办学需要。为此,深圳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募师支教”行动中派出多批支教老师,他们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井冈山学校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的困难。井冈山人民将永怀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强化教育管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深圳人民无私的爱心。 昨天下午,在贵州龙里县三元镇,来自深圳的90后大学生唐明明特别忙。 他在镇中心小学,上完三年级的思品课,连奔带跑赶到隔壁的三元中学,再给八年级学生教地理课。偏远山区支教,高频密地授课,却让唐明明乐在其中。“我感觉很充实、很享受!”唐明明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选择用支教这一特殊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实习,非常有意义。“不只是值得,而是超值!” 与唐明明一样,参加第十四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50名大学生志愿者,今年2月底从深圳分赴全国6个省的乡村学校支教,开启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练。自2006年2月第一次启动以来,全国首创民间出资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举办了14届。7年来,978名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足迹遍及全国16个省、自治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知识与爱心传承薪火,播种希望,赢得广泛赞誉。 “募师支教”行动先后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奖,被列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志愿者团队成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持续七年的爱心接力 “募师支教”行动,源于几年前“一个人的努力”。 2005年秋天,深圳民营企业家许凌峰参加助学活动,来到湖南塔山瑶乡。因为偏远贫困,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为孩子们上课的大多是当地农民。 那一刻,他突然萌生了个念头:“我要帮助孩子们聘请几名教师,来学校支教!” 获悉许凌峰的想法后,深圳商报社组织专门的班子主动介入、积极策划。2006年2月,许凌峰出资20余万元,面向全国招募支教志愿者。他成为中国民间个人出资招募教师支教的“第一人”。 许凌峰点燃了一把“薪火”,经过《深圳商报》的连续报道、全力推动,“募师支教”这件爱心事业,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对“募师支教”非常重视,给予了大量指导和呵护。在市关爱办主任、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市关爱办、慈善会等积极引导,“募师支教”一次次从深圳出发,奔向全国广阔的山区、乡村。 7年来,通过“募师支教”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捐资助学、奉献爱心。几年里,中航国际已累计捐资600多万元。今年,深圳美丽集团、宝能集团、安华集团、平乐骨伤科医院等企业,纷纷加入到“募师支教”行列。 7年来,通过“募师支教”这个平台,一批又一批年轻志愿者走进大山,将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爱心情怀传播到全国各地。先后涌现了3位“感动中国”候选人、4位深圳“十大爱心人物”。志愿者孙影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 提升自我的青春历练 截至昨天,唐明明从深圳来到贵州龙里支教,刚满40天。在这名深圳信息学院大三学生看来,这短短40天,带给他的收获与感动,“远远多过在深圳、在校园里呆上大半年。” 唐明明是在深圳长大的“特区新一代”,从未到过农村,更别说千里之外的贵州山区。初到三元镇,他感到一切都很新奇。“学校后面山上是层层梯田,开满了油菜花,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学校下面有一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河面常有鸭子游过,景色美极了!” 更令他难忘的是,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当地师资缺乏,唐明明不仅要在三元镇中心小学支教,还要给三元中学八年级上地理课。一人跑两校,其辛苦可想而知。两所学校相邻,每次他从小学上完课,一路小跑赶到中学,再上下一堂课。“尽管跑得气喘吁吁,可看到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就觉得苦一点累一点很值得,也很快乐!” 一个周末,唐明明去家访贫困生。他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赶到学生的家,等到再返回学校时,双腿酸疼,难受不已。这次家访,让唐明明对山里学生求学的不易有了切肤感受,对山区支教的意义有了更深理解。“山里孩子每天上学,往返走四五个小时山路,是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呀!”“在大山深处,我更加体会到支教志愿者的价值,这里的学生需要我,需要我们!” 7年来,通过“募师支教”这个平台,一大批80后、90后大学生志愿者到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和地震灾区支教,在播撒爱心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历练和升华,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建文、李建武是一对孪生兄弟。大学毕业后,兄弟俩相约报名,参加了“募师支教”,一同来到井冈山。哥哥建文被分配到偏远的河桥小学,学校没有冲凉房,晚上要洗澡只能在露天操场上洗一洗。弟弟建武去了古城中心小学,“不仅要教语文、英语、音乐等课程,而且还要当班主任、大队助理辅导员等。我开始想打退堂鼓,但咬咬牙扛下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后,觉得游刃有余了。” 支教生活磨砺了建文和建武。“在支教期间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干,我们原来不吃辣,后来什么都吃;原来不洗衣服,后来冬天也用冷水洗衣服了。” 吹拂大山的清新空气 最近,湖南隆回县教育局的彭局长有点“郁闷”。 今年2月,第十四批“募师支教”志愿者人员分配时,已连续多年“榜上有名”的隆回县却掉榜了。需要支持的山区学校太多了,50个支教名额远不够分。主办方权衡再三,决定将有限的名额分给更偏远、更缺师资的山区。 彭局长获知消息后着急万分,打来一个个电话,希望主办方“关照”。情急之下,他流露出“不满”:“都是山区县,为什么别的地方有,我们隆回却一个也没有?”后来,直到主办方表态“下一批优先考虑隆回县”后,才最后化解了彭局长的“不满”。 “募师支教”启动7年来,在山区、老区和边远地区广受欢迎。“募师支教”弥补了当地师资力量的不足,志愿者在各地十分抢手。“因为没有这支生力军,有些学校的课程都无法安排。” 不仅如此,“募师支教”所到之处,更带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当地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1994年出生的于腾是第十四批“募师支教”行动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今年3月初,于腾来到了贵州纺织金县后寨乡马家田小学,执教六年级的数学、科学和美术等6门课程。这名河南工业大学大三学生,将大学里的互动式教学带到了乡村课堂,新鲜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山里孩子。 在甘肃陇南康县迷坝附中,志愿者在大山里举办了第一个画展,山里孩子们第一次在画布上欢快地涂鸦;在青藏高原的马海哈萨克民族学校,志愿者为当地孩子们开讲了第一堂普通话课;而在贵州大方县最偏远的大水乡鞍山小学,志愿者让山里孩子第一次拥有了运动场、图书室、音乐室等…… “募师支教”,给山区教育带去了一股清新空气,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