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尊严的儿童纪律教育》,王丽琴和单恩媛两位老师在湘西的课堂上给大家传授了什么?现场有一位来自“为中国而教”未来教育家项目的伙伴,这是她的心得分享——9月23日夯沙培训总结。
疑惑和矛盾
开学大半个月了,班上虽没发生什么严重的纪律问题,但班级的纪律管理方式已经让我一度陷入矛盾和纠结。不得不承认,一些老师过于严苛的管理方式在之前我是不理解、也有些反感的,我也一点都不希望通过一系列杀鸡儆猴的惩罚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我也不相信板着脸或者暴力能解决所有的纪律问题。可是,经过这么些天的教学,我却陷入了一种矛盾,“凶+罚”的管理效果的确是立竿见影。反观自己班上,上课总有一些插嘴的、动作拖沓的、上课不在状态的(会了讲小话,不会的神游中),不管怎么说,坏习惯总也改不了。不是说一定要和别的班比较,而是真的怕,会不会还没等我这个“温柔的老师”坚持住的原则,好好儿的班就已经被我带坏了,到时班上的孩子将直接被影响。毕竟,纪律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如若纪律不好,何谈高效的学习和管理。
经历和收获
只要上路,必有庆典。继暑期学习之后,有幸又在tfc的介绍下,与“天使支教”的老师们参加了夯沙乡的纪律教育讲座,这是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的王丽琴博士和单恩媛老师带来的《有尊严的儿童纪律教育》。
唯美而又能激发人思考的小诗过后,丽琴老师和媛媛老师先让我们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 1、目前你面临的最突出的纪律问题有哪些? 2、每位志愿者为自己打出纪律烦恼指数(1-5颗星) 3、导致这些纪律问题和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将秧田型的座位改造成小组讨论式的5大组后,每个小组组内交流,集体展示。对自己遇到的纪律问题互相倾诉、互出主意,果然,想要走的更远,身边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同伴真好、有导师真好。
相比一些志愿者老师面临的情况,反观自己面临的纪律问题其实不算什么,但对于“压制VS温柔地坚持原则”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也结合实例说出了心中的矛盾和迷茫。事后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问题起因还是在自己。首先,“温柔坚持原则”的想法不坚定,对自己以温柔的态度能否树立起威信持,是持怀疑态度的,有时会想:会不会做个严厉的老师学生会更听话;其次,坚持原则上方法的缺失,“原则”没厘清,坚持的方法也不对;另外,在坚持原则的实施细节上,我个人的性格劣势也会出来作祟,如,在把握不好度的事情上,自己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导致给学生的传递的信息是模棱两可的,原则上某些该坚持的地方或许心一软会“放过”,而有时下定决心坚持了,过后自己又会在心里捣鼓,会不会用力过猛伤到孩子自尊心。
支教志愿者纪律烦恼指数的背后是什么呢?两位专家给出的答案是—— 1、新手教师的经验不足; 2、教学管理手段的非连续性; 3、新旧教育模式的冲突:旧模式——管用;新模式——缺乏有效的策略、工具。 老师们对“温柔坚持原则”的认同和鼓励让我相信:原来我不是不行,方向也没错无需动摇,只是作为一个新老师还缺乏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而对于“坚持”的方法和策略,在之后的学习中我又有了新的启示。
媛媛老师分享了她教育实践中的案例《小窦的故事》后,两位老师提出了有效纪律的核心理念——“有尊严的纪律教育”: (一)管理学生的行为是工作的一部分; (二)维护学生的尊严; (三)将纪律教育与有效教学结合使用; (四)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是教师的责任; (五)付诸行动有时是一种理智的行为; (六)公平并不总是意味着平等。 整个过程以生动的案例,并时不时穿插着优美哲理的诗歌,精彩动人的电影片段,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交流让老师们在这场及时雨种,干枯燥热的心田在此被滋润。我开始对纪律教中,“凶”和“温柔”中共有的东西有了丁点感悟,对进行纪律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反思
这样深入的探讨和分享让我反思和感悟了很多。以前觉得既然选择了温柔,那凶巴巴应该就不再需要了,可原来,“严”和“柔”也并非就是对立的,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把原则在“柔”中“坚持住”,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树立权威;以前只知道发泄和咆哮式的惩罚是无效的,才知道,原来纪律打开的正确方式不是学会服从和遵守,应该是培养学生“明确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 学生方面,用明确的原则和责任意识来培养学生的纪律习惯。对违纪现象,不由分说的怒火和专治式的压制只会让学生心生反抗,劈头盖脸的责骂只会让学生心中的负罪感减轻。因此,明确违纪后果,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让惩戒是为了承担事情的结果、培养责任意识,才是能使纪律内化到心里的方式。 而教师方面,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温柔地坚持原则”又有了一个更清晰地认识。它不是一直温柔,不是不要严格,也不是完全不要惩戒,它对老师作用是:提倡不做发泄式的无效惩戒,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咆哮、不会思考的老师 那么首先,在原则性问题方面,就做个坚定的“执法者”,依法办事,依法奖惩。先明确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定下原则与红线细致合理,明确逾距的后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定不移地执行,要拿出一颗坚定的心,并要求通过写或陈述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来让学生内化责任,明确后果。惩戒学生不是为树立老师威信,而是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树立学生心中的责任意识。再这样“说一不二”对原则的坚持中,公平公正,说到做到,老师自己的威信也会树立起来。 其次,要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发泄。通过责骂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把学生当出气筒撒气是不理智的,对于面临的问题也无任何帮助,倒不如静心分析事情的起因和缘由。如,一次讲“解决问题时作答要完整”,强调了以后一连叫了好几个学生回答都答得不好。当时很生气,觉得自己讲这么辛苦,学生一点都不认真听。可气了一场却发现,学生不是不认真,是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没有被要求过“作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自己作答。恍然发现,老师对学生发泄自己的小情绪会使学生一脸懵不说,发完了依旧还是要去探究问题产生的源头,思考怎么以学生能懂的方式去讲。所以,做智慧的教师,控制自己的脾气。用合适的方法去讲,如果方法不合适,就换着试一试。
夯沙的小石·随笔
第一次在“哗啦啦”的河水声中起床,我感到很是欣喜。趁着午休时间忍不住在夯沙清澈的溪水里撒欢,看着清澈溪水里的小石子,我不禁去仔细翻找,发现不少石子有着稀奇的形状、漂亮的纹路,经过溪水的浸润,都更多了一种别致。
沧海一粟,每个人不就像一块小石头一样静静躺在自己的那一星土地上,或依山,或磅水。大的石块儿,遇上合适的,可能被人找回家搭灶建房,不合适的,也能逆着水流,和流淌的河水奏出叮咚的乐曲。 突然觉得,学生不也就像这些小石子一样,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每一个都在溪水的呵护下熠熠闪光。有的圆润饱满,有的纹路别致,有的黝黑光滑。漂亮的他们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看到他们的不同。有的形状一般,手感厚薄打起水漂来确是极好,而有的,虽没有漂亮的颜色吸人眼球,但平实的他们也成就了这片溪水干净清亮的底色,让人忍不住走进水中和它们更亲近。
因为私心,临走还是从这满地的小石子中带走了一颗。能看出来,这颗石子曾有漂亮的纹路,现在底部已有凹凸的裂痕,周圈还略带了青苔。看到他,我充满惊喜和疼惜,为他的光泽和惊艳而喜,也为他过去的历过而惜。如果他曾经能被温柔相待,或许现在的它会更加完美。 带回家,想清理一下他脏脏的外表,恍然发现,之前油亮有光泽的小石头因为失了水,变得干燥、黯淡。原来,当我用自认为柔和的方式对待他,却是适得其反,让其失了那种独特。现在,我把他放回水里,希望他能慢慢恢复之前的光彩。 对这个小石子,我可以欣赏,可以引导,但过度保护最终却适得其反。我能做的,是去发掘他,想办法疏导,给他换一个稍温和的环境或者小小地在心底赞美一下。一切只希望他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无论是底部的裂纹还是边上的青苔,那都是真实的他,是他自己,而不是要被强行锻造成其他光鲜的小石子。 纪律教育也是一样吧!讲座开始前,丽琴老师说“夯沙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它的名字中,夯是夯实基础,沙又给人感觉一盘散沙,是没有办法去夯的,其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矛盾和教育中的悖论似乎如出一辙——一方面要给孩子尊严,给自己尊严,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做纪律教育”。诚然,为了让教育的过程更和谐,纪律教育的目的,终究也是学生成为更好地自己,这需要老师以爱为出发点的那份温柔,以原则为出发点的那种不放纵,以责任意识为最终目标的那种坚持。
2017.9.23
文 | 叶莉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