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做自然教育,只是用到自然的环境。在山里的启蒙教育是用到山里的环境。我先讲一下我们在山里面能够做一些什么。 我们从最原始的点开始,其中一个就是小孩子到山里面去自己挑杈子做弹弓,要切割、打磨(我们有木工坊),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让他自己做。每天都会有很多内容,做弹弓只是其中一个。上一趟山不容易,所以我们去山上会给他们布置多一些的活动。比如采蘑菇、抓虾等等。一天下来到晚上我们是要开会的。就是把一天的内容当中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东西表达出来。因为比较小的孩子不会写字,所以他们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画画。 然后会有语言的游戏,比如吃面条,大家坐在一张圆桌旁,每人轮流吃一口面条,然后找到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个面条是什么味道、有什么感觉,可以用任何词语,只要是当下的感觉,别人说过的不能重复,轮到你的时候如果说不出来就出局了,我们甚至有三十个轮回才终于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游戏可以用到任何材质,比如砂子啊、水啊、疙瘩汤啊。 还有大自然中的植物,都是一些数学模型,“裴波那契数列”、螺旋形……数学最早就是从大自然里面提炼出来的,所以我们是把它还原到那些场景中去,重新在大自然中提炼这些规律。比如数学里面的偶数、奇数,就可以找一些对称的叶子和非对称的叶子,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就是给他们一个真实的场景,跟知识融合在一起,学就是玩。 音乐里面不同的声音本身就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所以我们听音、辨音都在大自然中进行。在河边、在树林里面,大家闭着眼睛去辨别听到的声音有多少种,大点的孩子还可以试着把这些声音模仿出来。没有座位,大家就选一块自己喜欢的大石头坐下来。这种气氛和在教室里是不一样的。
说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跑到山里做这些。 在城里面的创造力课程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玩后期的过程。举个例子,像做机器人,就是先给定一个任务,然后围绕这个任务展开互动,到某一个环节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激发创意,就有点像是设计思维。这样一个最后达到目标做出机器人的过程,他们就把它当做是创造力课程。我们认为其实这样的课程只是截取了创造过程的后期部分。真正的创造力课程比如我们去做研发、去创造一个东西,其实是无中生有的。我们只是有想法而并不是谁来给一个任务。是有了想法然后才去聚焦任务、团队协作一步步实现。 把前面一截去掉的课程比较适合大一些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了,所以思维里面会有相关的东西,可以把这些提炼出来。但是对小一点的孩子,生活经历不够的时候,是缺前面那一部分的。所以我们加上前面的过程:通过经历来创造一些感受。比如画画就是一种创作,艺术本来是有了表达的冲动,然后在表达的过程中才需要技巧。 而好多美术培训班就是先有目标,画一朵花就是直接拿一个实物过来或者给你画出一个模型。它就是把前面一截撇掉了,从后面开始。这种后面的部分,也会有一些好一点的培训班会先问“你们今天干了什么呀”之类的然后再画。但是也没有去布置前面那一部分,只是从你现有的库里调动一些资源来完成今天的课程内容。这就像是对感受的捕捉和聚焦。这种课程只是反复地操练后面的部分。
城里的孩子从小的经历中各种文化符号、表达方式出现得比较早。所以对于城里的孩子,去提炼或者捕捉感受是比较容易的。但他们缺的是前面的体验。 而乡下的孩子是跟他们反过来的。这些在卢安克的书里面有提到过。农村的小孩子生活体验是很丰富的,但是缺乏提炼过程的练习。卢安克也提到帮助他们捕捉感受的时候很难,就是表达不出来。这是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乡下孩子尤其是大山里面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就没办法进行自我表达。 有一个方法就是读绘本,绘本里面每一幅图画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又是不动的。对孩子来说就是间接地增加听力、获得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且不同的绘本内容不一样,非常适合用来练习。这对乡下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提炼感受、帮他把感受符号化的方式。 我会做得更复杂一点。比如有一次下完大雨,我们去采蘑菇。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跟蘑菇有关的主题。我们把所有和蘑菇有关的绘本找出来。然后把一些故事性的(就是不去描述蘑菇本身是怎样的)绘本读了,就是让孩子知道有蘑菇这么个东西的故事。然后我们上山去采蘑菇,那个时候他们是见到实物的。在那之后,我们才开始读一些跟蘑菇有关的科普性的绘本。就是让他们体验在前面,后面才会进入到关于蘑菇的认知部分。最后他们会有自己的表达:画蘑菇、做蘑菇(手工)……
我觉得农村如果满足温饱、免除暴力,简直就是做儿童教育的天堂。就是在那儿探索的边疆是无限大的感觉。 农村的教育是大有可为的。虽然它有缺陷、也有一些匮乏的东西,但是这个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万事俱备只欠你上场的。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天地里有所为的话,是可以马上行动的,并不是要等到什么资源到队了才可以的。这是我对农村教育的一个看法。
课堂剪影
严政英老师与天使支教2017届志愿者的课后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