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同学是天使支教2018届首位正式报到的“教育创新研修班”学员,这个星期二天使支教负责人李磊带她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文化传承与当代教师发展”论坛。现分享她一篇学与思的札记《学无止境》。 我认为教育要有点理想主义,认为自己也是有一点点理想主义的人,所以我对于具有理想意义的从心学和《论语》中孔子的角度谈教育的议题更感兴趣,我也一直认为教师个人的学习、自我努力和自我发展很重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教授学者们就是这样一群精神交流、积极吸取源头鲜活的人。下午有三个老师解读《论语》开篇,就像姜国钧教授说的,他很乐意从自己的角度找不同的观点,如果能自圆其说就提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自圆其说就听别人说,不同观念一起交流讨论,他说论道就是要讲出不同的观点,能论道的就可以成为朋友。三个老师对《论语》开篇的三句话都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分享,就像刘铁芳教授说的三个人的观点有共同之处,也有各有各的独到见解,各有所长。 我很受触动的是刘铁芳教授提到的一点,孔子教的是“学”本身,而不是“学”的内容。我们常常觉得作为老师就要尊师道,扮演一种教人做人传授知识解答疑问的角色,而"学"本身是抽象的,"学"的内容是具体的,我们常常扮演的教师角色就是教授具体的知识和内容,有时候甚至要承担包办一切的责任,而不是抽象地体现教和学。 今天的论坛议题,第一节讲教师的社会角色以及教师的专业化,第二节讲教师的身份认同,为什么要特别拿出来讲教师的社会角色和专业化,为什么要重新认识教师以及强调身份认同,为什么要重视这些概念化的东西,我想正是因为存在有这样很多现实问题,很多过去很自然而然的东西被我们忽视掉了,我们越来越缺乏这种对教师本身以及教育的认识,所以需要拿出来交流讨论,研究并与实际相结合。教育教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其局限性和束缚性,也是因为这种束缚与局限,让我对体制内的教师存在质疑和迷茫,甚至排斥。其实这真的算一个比较严重又普遍的问题了。有一个特意调课请假来听论坛的老师,也说她在学校深感受限制,想好好学习成为优秀的老师,但是学校环境不给予这样的条件,她只能自己寻找这样的学习机会,自主学习,这又要考虑时间和精力了。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的学习和研究有性,但这又是一个"学"本身和"学"的内容的不同了。 刘良华教授从心学的角度提出"尊德性",培养一种自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的兴发,在学生没有被兴发之前,老师应暂停教学。不是尊"师道"而是“尊德性",不是固化教师的角色,而是自发自觉的认识。 刘铁芳教授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体现孔子的典范形象时说到"一个人努力以自身的完善去激励他人,并反过来达成自我构建,而自己也并不会因为他人的明确知悉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热感到懊恼,而是依然默默地坚持。”当然,这很理想化,在现代环境下似乎很难,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学习、自身完善之外,还需要有来自社会认同、学校和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能不受影响地默默坚持学习而不在乎成绩提升或世俗的追逐对老师而言很具有挑战,所以这样的理想主义就变成了空想主义。 我们常常觉得社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想办法去解决,慢慢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回来后正好有性教育的组织提出希望给支教学校的学生开设性教育的课程,普及性教育与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觉得可以涉及学习,但李磊老师说天使支教一直都是拒绝的,小孩子这个年龄他本来没有性别意识,更没有性的意识,他们本来不想这些事情,但一给他们上这样的课程,他们不懂又知道一点,开始去思考这个事情了,甚至会有反效果,这就违背了最初好的出发点,性教育变成了性唤醒。我也一直有关注儿童性教育与自我保护的话题,以前也觉得有必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东西,李磊老师说应该给老师而不是孩子开设儿童性教育课程,让老师学习并学会处理,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和解决,这种教育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不是学习了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是孩子学习了就能保护自己,要阶段性而有选择地学习。
“学”还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学”而“习”,“学”而“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先“学而不厌”,后“诲人不倦”,并能讲学与行结合,知行合一,其实这才是作为一个老师,应有的姿态。 选择天使支教的研修生也是希望能够"学"与"习","学"与"教"更好地结合,不断完善自身,我以前认为只有自己成长,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其实学习和教学本身还是利己的,而这种影响应该是自己默默坚持,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会来的。 老师们用短短二三十分钟的时间讲每个如此深重而有研究性意义的议题,这表面以及背后隐含的信息并不是我们听完后就能接收到的,也不是我们有自己的体会就能明白,也不是我们身体力行就能做到实现的。秦玉友教授提出教师是第一教育资源,而作为当下以及未来教育中为中心的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而学习又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并研究性学习的。 我也要纠正我对教师的认识和说法了,不是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和工作,而是一种不断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愿每一位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人都能"学而不厌"而"诲人不倦",都能抱有一种像孔子一样“决不放弃、尽力而为的理想主义的生命姿态”,都能做到“知行合一”。
(2018年4月13日制作并发布) 易同学:2018秋季“教育创新研修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