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课程及活动学生始终是讲台上的主角,老师一直在边上当个配角。无论什么课,学生都乐此不彼积极参与。这就是天使支教志愿者在湘西保靖县仙仁小学创造探索出来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成为该班的学习常态。现分享大漠老师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上周五去教室前,看到了一则微信:《知识就是披萨》——“年前,我一老友去加拿大观光赏枫,中午在一景点吃披萨,点了个9吋直径的。等了一会儿,服务员客气地端来两份5吋直径的,说9吋的没有了,给你两个5吋的,多送您一吋吧!我老友一愣,客气地请服务员叫来老板,跟他普及了一下求圆面积的数学公式:S=πr2,其中π,即圆周率,等于3.14159……,r是圆的半径。算下来,9吋的面积63.62平方吋,而5吋的面积=19.63平方吋,所以两个五吋的面积加起来是39.26平方吋,你们给我三个五吋的我还亏着呢!怎么还说多送我一吋?老板无语,最后给了四个五吋的披萨,挺起拇指道:中国人太厉害了!” 我一看,好教材!人以食为天!用吃的教孩子们数学,效果一定不错!“我先用几分钟帮你教教数学!”临出门,给廖丢下一句话。 进了教室,先给孩子们念微信,解释了什么是披萨。“多吃了没?”念完后我问。“多吃了!”“多吃多少?”“一吋!”“是这样吗?”都不敢肯定。“都吃过饼了吗?”大部分同学点头。“吃的时候觉得一个大得多还是两个小的多?”我用手比划了大小。“一个大的能吃饱,有时候两个小的吃不饱!”有孩子这样答。“问题出在哪里?”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为何。“饼的大小是看它的直径还是看它的面积?”“是不是要看面积?”爱思考的兰问。“对了,要算面积!”
我给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稍加解释(我的目的不是教他们圆的面积,而是巩固他们之前的数学能力:这个班的计算太差了,除了吟),让孩子们算出了两种披萨的半径,就列出算式:“S5吋=3.14×2.5×2.5”,并将“2.5×2.5”用竖式列出让孩子们算,几分钟后没人报出正确答案,吟报出的答案是“4.5”,我无语,巡视教室一圈,发现没人会用正确方法计算。“两位数乘法学过没?”我问。“学过了!”“几年级学的?”“二年级!”“那你们那时数学是怎么考的第一?”“……”忽然意识到什么,我改变了问法:“你们以前考数学是做出来的还是背的?”“背的!”这次的回答干脆利落。
接下来,我在列出的竖式上一步步示范如何计算两位数乘法,算完后,列出“4.5×4.5”的竖式让孩子们自己算,出乎意料的是,伦第一个算出来,仅小数点标错,彭紧跟着算出,也是同样问题。这时,我意识到孩子们还没有学过小数乘法,于是,教孩子们如何确定小数点位置。 将“2.5×2.5”的结果代入,变成“S5吋=3.14×6.25”,列出竖式让孩子们继续算S5吋,彭、伦几乎同时算出,且正确,便将他俩请上讲台分别演示自己的算法。还有孩子不明白,我便在讲台上边演示边讲解一番,又把“4.5×4.5”的结果代入“S9吋=3.14×4.5×4.5”中,变成了“S9吋=3.14×20.25”,列出竖式,让全班再算,这一轮,燕、菲赶上了伦、彭的节奏,算出正确结果,于是请她俩上讲台演算。 结果出来,S5吋=19.625吋2,S9吋=63.585吋2。那么,两个5吋的是多少呢?伦和彭分别用了不同算法,一个直接用“19.625×2”,一个用“6.25×2×3.14”,算出相同结果,我让他俩再次到讲台上演示(乘机回顾了乘法交换律),果然两个5吋的还没有一个9吋的一半多,两个不够,那么,三个呢?孩子们各显神通,有用“19.625×3”的,有用“39.25+19.625”的,算对的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同时,孩子们体验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那么,三个5吋的有没有一个9吋的多?”我问道。“没有!”“所以,老板最后给了顾客4个披萨。”好吃的给的多,孩子们兴致都很高,我趁热打铁:“学好数学有没有用?”“有,可以多吃好吃的!” 此时,下课铃响。就这样,我的英语课生生上成了数学课。
此事没完,知识还是腊肉钱。周日菲儿提着腊肉来,报了斤两,让我们看着给价,这难倒了我:我咋知道价钱?廖出现了,说“不难,按去年在小卖店买的价”。我们让菲用单价乘以斤两数,逗她说如果算错,钱就不给了。菲趴在桌上计算,生怕算错,算了两遍,结果一样。拿给我看,没错,会了!廖和我都高兴起来。 昨天早晨上课前,我想检查小数的乘法掌握情况,就随口报了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让孩子们算,一半以上的孩子算对,看来那天客串的效果还不错! 今天课间,又出了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让孩子们算,很快就有孩子算出,答案是对了,仔细一看,数位没对齐,让吟在黑板上演示,也没对齐数位,只好再次走上讲台示范,特别强调“对齐数位”。 看来,让孩子们学好一个知识点,还真不是一蹴而就,想起了阿木老师反复叨念的一句话:“反复抓,抓反复。”(终稿于2018-04-25)
大漠:2016~2017届乡村支教老师(仙仁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