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谢尔·希尔弗斯坦 以行动 2018秋季乡村支教已进行近一学期,现开始2019届志愿者招募。想了解已报名并被预录取的准支教老师如何看待乡村支教吗?继续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何选择乡村支教的心路历程......
人活着就应该给自己找乐子 文:孙佳俊 1400多年前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也算是现在还在用吧。科举的伟大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寒门学子也有了出将入相的可能。所以才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类的老话留下来。有师则有生,教育的两方一个教,一个学。学是为了什么?孔子讲学而优则仕,从这么多年的科举之中也能看的出来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做官,做官啊,士农工商,抛开皇帝,王爷这就是普通人之中最高的等级了,也就是说比别的人强才是人学习的目的吗? 其实不然,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是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不是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是为了帝国的千秋万代,他们心里有的是黎民百姓,是天下苍生他们是为了做出些改变才选择的读书科举的方式,因为普通人没有别的方式。但是更多的人之是看到了当官之后就会有权利,就能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科举的两面,给了一些人机会也给了另一些人机会。 有人就说啊,明清八股取士害人不浅啊,其实现在的高考也差不多。但是教育是没有错的,学习也是正确的。问题是主动性,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才对。我们想做什么事,就学什么东西,教育就是辅助的工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都是学生主动的去拜师,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奇技淫巧,讲穿了都是为了谋生,是为了自己,所以应该是主动的。但是现在有点不一样了,现在的父母很多的对孩子放不开手,基本上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完全参与其中,人的本性呢是追求自由,这样自然会有碰撞,有的选择了妥协成了乖宝宝,有的选择了叛逆成了“青春期”。我们就很难说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做出的决定有什么意义,因为有的完全顺着父母的意思,而有的就是想跟父母对着干,所以学习,学什么,怎么学这些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所以考上大学之后就散架了。 学而不思则罔啊,我们被动的接受教育,没想过为什么学习,自己真的想干什么,迷茫是年轻人的通病。所以做事之前就会思前想后,然后这样又太麻烦,所以不如什么都不做,这其实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恐惧,因为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的,所以我身边好多的人考研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做错了还不如不做,所以我们永远都是旁观者,我们只是看着事情发生。 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啊。其实胆子越小反而越幸福,毕竟我们在乎的东西和在乎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支撑着我活到现在,当然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活着,但是当我把自己脑子里这点东西清晰了之后,我就想去做点事了。
所以我想去支教,因为我自己感觉自己就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我是个学生,也是个孩子,对这种事情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所以我希望别的孩子能更主动一些,山区的孩子本来就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在最脆弱的时候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在小得意的时候没有可以分享的对象,这种失落我也有过,所以我也想弥补一下这种快乐。人活着就应该给自己找乐子嘛。 家里人因为我也是个成年人了嘛,已经开始不管我了,这一关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就开始在网上找一些这样的机构,因为我个人感觉支教应该去最需要的地方,所以就找到了咱们这个去山区的,因为我感觉这样的机构很真诚,很难有人想去这样的地方,他们坚持了这么久,所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报名啊之类的。很难说我到底是为了什么才选择去支教,毕竟矛盾才是思想的本质,决定做一件事的原因肯定不是脑袋一热,但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不去做肯定会后悔一辈子,所以我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