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ready(function(){ $('.slider').smallslider({ onImageStop:true, switchEffect:'fadeOut',switchEase: 'easeOutSine', switchPath: 'up',switchMode: 'hover', showText:false,textSwitch:2,switchTime:600 }); $('#marquee').kxbdMarquee({isEqual:true}); });
“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摘要: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支教”这一活动中来,本文在肯定了大学生“支教活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重点论述了大学生在“支教活动”中所暴露出的不足,并从提升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教学能力、改变支教的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支教成效监督评估机构等几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导言 “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从2003年至今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二、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意义 由于“支教活动”过程中的教育是相互的,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够使支教大学生提升自我,而且也能使接受支教的一方受益颇多。 1.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能够逐步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首先,支教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接受支教的学校多处于生活环境较艰苦的地区,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及培养吃苦耐劳的心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次,支教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由于支教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多数支教大学生即是任课老师又兼负班主任的职责。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再次,支教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支教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反哺给渴望学习的孩子们并针对受教孩子的程度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在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精炼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 2.接受教育支援的地区能从支教活动中受益 第一,支教活动为当地教育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当地师资落后这一尴尬。大部分受教地区的教师学历偏低或是由于农忙及收入等原因,他们对待教学的态度敷衍,支教大学生的到来为解决当地师资力量的贫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第二,支教活动能对孩子们做心灵上的引导, 起到“精神扶贫,启迪心智”的作用。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支教大学生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能将山外的精彩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第三,支教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上存在的差距,使得全民的素质有一个相对均匀的提升。由于支教大学生大多在较发达的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他们有机会在支教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并且模仿老师的教课过程,为不发达地区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以保证知识的时效性。 三、大学生“支教活动”面临的困难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地区和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当中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一,大学生支教动机变得复杂。由于国家对支教活动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对支教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如资金奖励、公务员考试加分、保送研究生以及支教时间纳入工龄等,一部分大学生的支教心态由当初的理想化和无私化渐渐朝着功利化靠拢,教学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二,大学生支教者对支教地区的生疏使他们在无意中激发了与学生或家长之间的矛盾,非但没起到教育支援的作用还有可能打压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熟悉当地情况,志愿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这就使得原本就不长的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短了。其三,大学生支教者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很多都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及控制课堂秩序的能力。对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及行为习惯不太了解,因此准备的东西与孩子的兴趣不对口,课堂互动情况不好,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其四,大学生支教心态以及支教时间的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支教者刚开始可能抱着满腔热情参与支教活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和教学活动中的挫折,有些支教志愿者渐渐觉得支教是个负担,从而出现了上课只是模式化的应付了事,不仅上课没有激情而且备课潦草,甚至于授课都是无计划地进行。大部分接受支教的学校往往比较偏远,再加上大学生支教者还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的支教志愿者往往能够腾出的支教时间不超过一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课程内容难以连贯。其五,部分大学生支教者对自我支教价值的否定也阻碍了支教活动的开展。“背一屁股债读大学,读了大学也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这一简单的辍学逻辑在贫困山区蔓延。它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无力改变眼前的事实以及支教能取得多大成效的现实意义产生了怀疑,再加上支教的一段空白并不能为日后的求职提供保障,并且这段真空期还有可能削弱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使得初衷美好的教育支援计划变得意义消极起来。 四、针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困境给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支教大学生能力的考核力度 支教活动组织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标准,对即将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进行包括备课、授课、组织班会等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并且将考核的指标尽可能细化,如板书能力、普通话水平、人际关系掌控等。通过能力考核可以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有一个基本认识,在分配支教学校、支教地点、承担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机搭配,保证教学质量。对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几轮突击强化培训或者跟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开展支教,这样有利于支教大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支教大学生进行能力考核,不是淘汰一部分能力差的大学生,而是通过考核发现问题,让大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支教过程中不断地改正,同时,保证农村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 2、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专家式”指导 支教指导教师团队应包括支教方和接受方的教师:即支教方作为教育资源发达的一方要提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水平高、了解基础教育状况、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一组教师 ;接受方作为当地情况了解者应当提供充足的地域、风俗信息及适合当地教学习惯的方法。两组教育者共同对支教大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得志愿者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得到完善,确保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胜任工作。同时,支教指导教师团内部还可以在指导之余互通有无,支教方的教师可以跟接收方的教师结成对子,多为其提供教育领域最新信息。这一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落后地区消息闭塞、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扩大“支教活动”的助教扶持关系网 支教活动不仅仅是一群大学生参加并且关心的活动,它应该是全体公民关心的活动。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发起身边的亲戚朋友共同来关注他所在支教学校的发展,如:将自己班上的学生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朋友,通过书信或电话的方式使他们结成对子,让更多优秀的人能够深入到教育援助的活动中来,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心理甚至是资金上的帮助。这一细分举措势必能缓解支教活动中出现的师资紧张、资金缺乏等局面。 4、积极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支教中来,对贫困地区孩子进行启发式教育。大学生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他们此时此境的兴趣、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的预期等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积极性、才会学得容易、学得牢固 ,并且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支教大学生可以结合湘绣的历史在湘西开展历史课的教学,根据湘绣的特殊工艺开展美术课的教学,根据湘绣的文化底蕴开展语文教学等等,教学方式应符合当地环境、经济的发展。 5、地方政府应组织协调支教活动并提供经费支持 虽然大学生支教者的到来为缓解支教地区的师资紧缺,提高支教地区的教育质量带来了帮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支教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为保障支教活动的成效,地方政府首先应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阻止当地对“教育无用,教育致贫”这一荒谬观点的蔓延,从根本上保障支教活动的开展。其次,对支教志愿者的生活提供起码的保障,确保教师能有一个安定、合适的工作环境。 6、加强大学生支教者的就业服务 国家和各级项目办应该考虑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人才库、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人才招聘信息、吸纳企事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者就业服务,并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出台、落实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投入到支教活动中去。 7、建立支教成效监督评估机构,以此来保证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健全支教服务督导制度,聘请教育界专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组成督导团,巡回检查各地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等情况,指出各地在支教活动中出现的不足,为当地支教活动的延展指明一个可行的方向。此外,教育评估机构还要多与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慈善机构、企业沟通,为偏远地区教师争取工资待遇、福利、生活条件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自愿进入偏远地区从事教育。 五、结语 大学生支教活动是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相结合的伟大创新,是值得推广的。首先它不仅锻炼并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其在自己事业的成功之路上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它缓解了受援学校师资紧张的压力,为受援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支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使受援学校的校风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努力解决其存在的不足。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支教学校应该紧密联合,尽其所能地支持该项工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大学生支教活动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向 桥, 云阿荣. 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2] [3] 周明圣. 支教实习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改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7. [4] 方 魏.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化的拓展. 青年探索, 1997, 1. [5] 李良进.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2, 1. [6] 张永胜.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J]. 内蒙古教育, 2003, (10) : 43 - 44 . [7] 阚红梅, 刘玉香, 刘 冰. 教师“支教”利弊谈. 教学与管理, 2003, 2. [8] 邓希泉, 曹 凯.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 中国青年研究, 2004,9. [9] 沈 军. 重庆市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 [10] 徐柏青, 徐海霞. 短期支教弊病多. 学校管理, 2005, 3. [11] 苏文暹. 下乡支教的困惑与对策. 学校管理, 2006, 4. [12] 欧小军.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研究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 : 33 - 35 . 作者简介: 伍潇懿(1984-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经济。 |